【為什麼我們挑選這本書】你也常常忘記鑰匙放哪、忘記重要的紀念日嗎?覺得自己變笨、記性變差,卻認為是年紀漸長所造成的不可逆影響?本書摘自《大腦這樣記憶,什麼都學得會:精通所有技能的最高學習法,比爾蓋茲、記憶冠軍、高績效人士一生受用的記憶習慣》一書,作者弗爾分享只用一年的時間,就從記性普通的人成為記憶冠軍的精采故事。原來要改變記憶習慣,透過記憶宮殿、心智圖法、刻意練習等用腦習慣,就能提升各方面能力,擁有超強記憶力。

科技輔助你記憶,但無法替代你記憶

如今,我們需要記憶的東西似乎不多了。以我自己為例,早上起床之後,第一件事就是去查當天的行事曆,上面記錄著我當天要做的事,不勞我費神記憶。

開車出門前,我把目的地輸入導航系統,裡頭的空間記憶替代了我的空間記憶。坐下來工作時,只需要按下數位錄音機的播放鍵或打開筆記型電腦,就可以找到我的訪談內容。照片上有我想要記住的畫面,書本裡有我想要學習的知識;拜 Google 等搜尋引擎之賜,只要記住一些關鍵字就可以進入人類最大記憶庫,哪裡還需要靠大腦去記住什麼呢?

忘記親友的電話和生日還只是極小部分日常記憶的退化,更值得正視的問題是,在很大程度上,這現象說明了我們已經任由大量科技裝置撒下的天羅地網(從筆記到手機都是),取代了我們天生具備的記憶能力。這些人腦以外的資訊儲存科技,推動了社會現代化的發展,但也改變了我們思考的方式和用腦的方式。

科技與筆記只是載具,大腦記憶才是智慧靈藥

儘管現代人可取得的知識量增加了,但人本身卻可能宛如空洞的容器。人腦以外的資訊儲存科技,推動了社會現代化的發展,也改變了我們思考的方式和使用大腦的方式。但這些科技發明只能發揮提醒的作用,不是記憶的良方。

大腦特訓課,學習如何學習

所謂記憶不是不斷往大腦裡塞東西,塞好塞滿為止,而是個想像的過程。記憶力和創造力是一體兩面,這聽起來似乎違反直覺記憶和創造在一般人的理解下應該是相反而非互補的。拉丁文字根 inventio 是兩個現代英文字彙的基礎︰inventory(庫存)與invention(創造),對受過記憶術訓練的人來說,這兩者密不可分。創造就是庫存的結果

如果沒有可供提煉的舊思想,哪來的新思想?要創造,大腦需先儲存可供運用的訊息庫存,而且只有一種庫存不夠,需要多元、有分類索引的大倉庫,才能夠隨需提取利用。所以,我們需要一種方法,幫助我們在對的時機找到對的資訊。

這就是記憶術最能發揮妙用的地方。記憶術不只是記錄資訊的工具,同時也是創造和創作的工具。

記憶能作為創造力的養分基礎

紐約大學教授卡露瑟(Mary Carruthers)曾經寫道︰「創作有賴於完備可靠、隨手可得的記憶,這種認知形成了古典時期的修辭學基礎。」事實上大腦就像現代人的檔案櫃一樣井然有序,把重要的知識、引文、概念都塞進整齊的記憶隔間,確保它們永不遺失且可以隨時重組和串連。記憶訓練的目的有兩個,一是培養在不同主題間跳躍思考;二是培養大腦在舊點子中創造出新連結。

資訊之所以「左耳近、右耳出」,往往是因為沒有可以依附的對象。我不久前才有切身經驗。因為一篇訪問稿,我到上海待了三天,聽了一大堆導覽介紹,卻仍然對中國歷史連最基本的認識都沒有。我永遠搞不清楚明朝和清朝的差別,甚至不知道忽必烈是真實存在的人。我在上海到處溜達,像個十足的觀光客到處逛美術館,試圖抓到中國歷史和文化的皮毛,但實際上的認識卻很貧乏。因為大腦裡沒有任何關於這個地方的基本知識,就沒有辦法聯想到其他知識,也就無法欣賞這裡的文化。

學習之前,先學會怎麼學習

先累積知識,才能吸收知識。這聽起來很弔詭,針對這種弔詭現象,有專家做了研究。他們詳細寫下半局球賽的賽況,分別讓一群棒球迷和一般觀眾閱讀,然後測驗他們能記得多少。

結果發現,棒球迷會以重點事件(如球員進壘、得分)組織自己的記憶。他們能清楚重建這半局的比賽,記住許多細節,有個測試員甚至感覺他們在大腦中閱讀著一份記分卡。但一般觀眾記得的重點事件較少,而且只記得一些表面上的訊息,例如當時的天氣情況。在他們腦中缺少詳細的球賽畫面,就無法處理大腦吸收的新資訊。他們分不清什麼是重要的,什麼是不重要的,當然也就記不住重點。

如果大腦事先對某個訊息有個概念性的框架,就可以植入新接受的訊息。但如果沒有可供值入新知的認知框架,很多東西當然看過、聽過就忘了。

當然教育的目的並不只是把一堆事實資料塞進學生的腦袋,也要引導學生理解這些事實。學生要能獨立思考,而不只是重複老師教的。這些事實資料本身雖然無法引導學生理解,但是真正的理解離不開事實。最關鍵的是,掌握的知識愈多,就愈容易學到更多知識。記憶就像是捕捉新知的蜘蛛網,獲取的訊息愈多,這張網就可以編織得愈大;記憶之網愈大,就能獲取更多的訊息。

記住的資訊愈大量精確,你會更有自信

任何新資訊,如果能夠在大腦已有的訊息網絡中嵌入得愈牢固,就愈不容易忘記。大腦中儲存的新訊息連結點愈多,人就愈容易記住新訊息,這表示吸收得更多,能夠學到的知識也就更多。記憶的訊息量愈大,我們就愈能理解這世界,愈能理解這世界,我們記住的也就愈多。

如果生活中或書本裡這些原本極易被我遺忘的內容,我都能夠牢牢記住,那會怎麼樣?我應該會變得更有說服力,也會更有自信、更加聰明。我會變成一個更優秀的記者、更好的家人、更貼心的男友。而假如我有普力墨那樣強大的記憶力,我就可以博學多聞、更有智慧,肯定也會更有魅力。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大腦這樣記憶,什麼都學得會:精通所有技能的最高學習法,比爾蓋茲、記憶冠軍、高績效人士一生受用的記憶習慣》,由 天下雜誌 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

你可能會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