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tel 陣營不再!日前媒體報導,微軟有意自行設計晶片,將用於該公司的 Azure 雲端服務伺服器以及 Surface 個人電腦,加入蘋果、亞馬遜的行列,跟英特爾說再見。
蘋果今年揭露了採用 ARM 架構的全新 Apple M1 處理器,向市場丟下一顆震撼彈,與英特爾是長期合作夥伴的微軟此次宣布要自行開發晶片,則讓英特爾上周五(18 日)股價直接重摔 6.3%,市值直接蒸發 130.77 億美元。
微軟發言人 Frank Shaw 聲明指出,「晶片是技術的基石,我們將持續投資培植自身在設計、製造、工具等方面的能力,同時培養強化與眾多晶片提供商的夥伴關係。」
根據外媒報導,微軟自行設計的晶片,將採用 ARM 架構。而目前,繪圖晶片大廠輝達(Nvidia)向微軟收購安謀的計劃正在進行中。
微軟宣布和英特爾說再見,這是繼蘋果發表 ARM 架構的 Apple M1 處理器後,又一震撼消息。
蘋果自研晶片、微軟向英特爾說再見…意義為何重大?
要搞懂蘋果自研 ARM 架構以及微軟自行開發晶片的意義有多重大,可以先從 ARM、x86 兩大運算架構說起。
近十年以來,ARM 與 x86 這兩大運算架構的底層差異,形成了行動端以及 PC 端兩大陣營。
在行動端,有以 Google 為首的 Android ,以及蘋果自用的 iOS 兩大陣營。
在 PC 端,則是由微軟 Windows 以及英特爾的 x86 晶片組成「Wintel 陣營」,佔據九成以上市場;蘋果的 Mac 系列也一樣採用英特爾 x86 處理器,但使用自家的 macOS 操作系統。根據研調公司 Gartner,今年第二季蘋果在 PC 市場僅佔 6.7%,主攻高端市場。
而 x86 與 ARM 架構的差異,簡單來說如下:
x86:效能強大,通常用於 PC(因為可連接電源),晶片設計複雜,開發困難。
ARM:節能不吃電,通常用於手機,晶片設計簡單、迭代效率高。
蘋果先前發表將採用 ARM 架構的筆電,就挑戰了以上概念,也讓市場不禁有所疑問,那麼搭載 M1 晶片的 Mac 電腦,效能表現如何?
根據蘋果在發表會上的說法,搭載了 M1 的 MacBook Air 的 CPU 性能表現是上一代使用英特爾處理器 MacBook Air 的 3.5 倍;GPU 表現提升 5 倍,機器學習性能則提升 9 倍,「效能超越市場 98% 的筆電!」蘋果如是說。
蘋果也強調,比起「性能的提升」,他們更注重的電腦的能源效率。
此次採用 M1 晶片的 Macbook Pro,憑藉 ARM 架構的低功耗優勢,其續航時間是過去英特爾版本的兩倍之多,長達 20 小時,對應現今「個人電腦行動化」的趨勢,蘋果搭載 M1 晶片的 Mac 系列,顯得來勢洶洶。
英特爾製程「擠牙膏」,蘋果失去耐心
自 2010 年開始,蘋果不斷推出自家研發的晶片,無論是 iPhone 或 iPad 都已經全面採用,但在 Mac 電腦方面,英特爾的表現已經讓蘋果越來越不滿意,英特爾這兩年處理器製程「擠牙膏」般的進度,已難以適應蘋果更迭產品的需求。
除了對英特爾的不滿之外,外界解讀,此次蘋果推出 M1 晶片,背後的真正重要的其實是蘋果實現了在 iPhone、iPad 以及 Mac 系列全用上自家晶片,M1 處理器將可讓新 Mac 得以執行 iPhone 以及 iPad 的 App,徹底打通軟體生態。
再加上在轉向 ARM 架構之前,就已經將遷移相關工作準備好,對於開發者來說,可以輕鬆將 iPhone、iPad 遷移至 macOS 上,也可以透過蘋果在今年 WWDC 推出的 Rosetta 2 轉譯工具,將原本針對 x86 架構設計的 App 轉譯成相容 ARM 架構的版本,消費者可以在 mac 上使用的 App 數量將達到史上最多,預期蘋果將可以順順利利、徹底打通軟體應用生態,為使用者帶來使用體驗上的一致性。
此外,M1 晶片成本僅是英特爾 x86 處理器的四分之一,擁有絕對的成本優勢。根據投資顧問公司 Evercore ISI 分析師阿米特.達里亞納尼(Amit Daryanani)估計,採用自研晶片可提升 5% Mac 的毛利率,這對於喜愛成本控管的蘋果來說,是再正常不過的選擇,也更有利於蘋果在市場布局進度上,完全自我掌控。
此次採用 ARM 架構的產品,除了展現蘋果對自家處理器的十足信心之外,也顯示了蘋果正對英特爾電腦晶片未來發展抱持高度懷疑。雖然蘋果在 PC 市場的市佔率低於 10%,對於英特爾來說影響可能並不大,但卻凸顯了該公司新製程延後的危機,蘋果基於 ARM 架構的 M1 晶片筆電,更對 x86 主導的 PC 市場發出一大挑戰。
那麼,微軟自研晶片會成功嗎?
那麼,微軟的自研晶片會成功嗎?先從雲端服務伺服器來看,目前市場上,由雲端服務廠商在資料中心使用自行研發的處理器的情形並不少見,包括 HPE、Google、AWS 等,都已開始採用自製處理器,而且都是以 ARM 為架構所打造,這種架構相比 x86 耗電更低,且運算效能不減,符合數據中心綠能要求。然而,目前大多數數據中心 CPU,仍由英特爾提供,客製化 ARM 架構的中央處理器,市場比重不到 1%。
由於在雲端服務伺服器上,ARM 架構的優勢十分明顯,微軟跟進自製晶片相當合理。
那麼 PC 端呢?事實上,2012 年微軟就曾經嘗試在電腦與平板上推出 ARM 架構的 Surface RT,但最終因為支援軟體數不足,以失敗收場。(先前微軟也曾把 Windows 系統嫁接於 ARM 指令集上,推出 Windows Phone,也是失敗收場。)
嚴格來說,目前微軟尚未針對 Surface 系列產品推出真正自行研發的處理器,通常是以高通處理器產品,進行客製化調整。
中國微信公眾號《DoNews》指出,隨著台積電工藝超越英特爾、ARM 公版處理器架構性能的提升、ARM 授權加台積電製造,生產晶片的門檻已經大幅降低。
對於微軟來說,自行打造晶片也已經不會太過困難。
蘋果、微軟各開一槍,業界看法分歧
無論是蘋果自行研發的 M1 晶片對 PC 格局帶來的重大意義,或者微軟向英特爾說再見,目前業界看法相當分歧。
有人認為,一但英特爾突破 14nm 瓶頸,x86 所建構的 PC 端龐大而豐富的軟體生態系,並不是蘋果 macOS 生態可以在短時間內超越的。也有外媒懷疑,蘋果說自家搭載 M1 晶片的 MacBook Air「性能超越 98% PC 筆電」的說法並不正確。
而且,在蘋果 Mac 系列從 x86 架構轉移至 ARM 架構的這段期間,無論對於開發者或消費者來說都是「高度不確定」的時期,大多數 Mac 用戶可能會持觀望態度,甚至可能會讓微軟支援英特爾、AMD、ARM 等不同處理器版本、正在高端市場持續成長的微軟 Surface 分到一杯羹。
另一方面,微軟雖然宣布要自行研發晶片,但短時間內很難捨棄英特爾的 x86 架構處理器應用市場;也有外媒認為,微軟自製晶片應用於伺服器的可能性,應會高於應用於 Surface 電腦。
英特爾正在找新的 CEO
英特爾在製程上的擠牙膏困境,加上 ARM 在行動領域的興起,已經讓蘋果、微軟紛紛興起向英特爾說再見的念頭。
過去一年來,英特爾 10nm 與 7nm 的製程一直在推遲,今年 6 月,英特爾宣布其 7nm 製程將推遲到 2022 年末或 2023 年初,甚至不排除委託台積電代工,引起業界譁然,相比對手台積電預計在 2022 下半年量產 3nm 製程,英特爾長期領先的時代,被外界認為已經落幕。
同時,英特爾內部不但技術部門重組拆分、首席工程師 Murthy Renduchintala 也因為推不動 7nm 製程,在今年 8 月被開鍘,為研發技術進度落後於同業負責。日前,更傳出英特爾正在尋找新的 CEO 取代現任的 Bob Swan,以解決製程推遲、市值大跌的問題。英特爾在找到新 CEO 之後,究竟能否擺脫製程瓶頸?還很值得持續觀察。
參考資料:THE VERGE、CNBC、BARRON’S、MoneyDJ新聞、Market Watch
(本文提供合作夥伴轉載,首圖來源:Unsplash。)
延伸閱讀
【扳倒半導體巨人英特爾】台積電率半導體進入高效能晶片時代,股價狂飆上攻 500 元
【混血王子掰掰】推不動 7 奈米製程,英特爾開鍘年薪 2700 萬的首席工程師
【ARM 架構成新世代筆電趨勢?】ARM 架構處理器漸強,CPU 市場老江湖英特爾該何去何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