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為什麼編譯這篇文章】今年 11 月堪稱全球最大 IPO的螞蟻金服上市計畫,卻在準備上市的前兩天緊急喊卡,並受到中國監管單位的調查,同時阻礙其在股市募集資金 。
雖然外界猜測可能與馬雲先前砲轟中國的金融監管系統「缺乏健康的系統」有關,但也凸顯中國的金融體系尚無法應對相應的 AI 金融發展,為此,《金融時報》針對此一未來的金融科技趨勢提出 AI可能帶來的風險與應對建議。(責任編輯:何泰霖)
日前英國金融銀行 Barclay 與美國電商巨頭亞馬遜正悄悄在德國展開合作,讓德國消費者可在線上購物時直接申請分期融資,甚至是透過 AI 數據分析預測並提供消費者客製化的服務。
雖然這看似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 AI 金融跨業合作,但可以看到有越來越多科技巨頭與銀行業展開跨界合作,盼透過 AI 或是機器學習技術在金融科技中得到更強大的發展,但是 AI 跟金融的結合,我們真的準備好了嗎?
螞蟻金服 IPO 受阻,再次凸顯 AI 金融是否無相應配套措施?
AI 跟金融的結合帶來的好處大家有目共睹,不過從另外一個角度想,這兩者之間的結合與快速發展,政府有適當的配套措施來因應嗎?例如今年 11 月初中國北京政府就因為擔憂旗下擁有支付寶、芝麻信用、螞蟻微貸等橫跨支付、個人信用與財富管理領域的「螞蟻金服」,未來恐將危及整個中國傳統銀行的生存,因此阻止其 IPO ,雖然不清楚背後是否牽涉政治因素,但某方面也代表了政府對於相關政策配套的擔憂。
當 AI 正在重新建構金融服務之際,《金融時報》點出 AI 金融背後存在的風險,以及需要採取何種態度來面對這塊領域的迅速發展。
AI 帶來的潛在風險
先不論是否牽涉金融領域,許多 AI 計畫被質疑在自動決策中所帶來的偏見,例如層出不窮的種族歧視就是一個問題。再者,當牽涉到金融,第二個需要面對的風險是隱私問題,在駭客事件不斷發生的時代,採用 AI 的金融集團如何確保客戶資訊不外洩也將成為一大隱憂。
第三則是壟斷問題,當 AI 可以彙整大量數據來優化各種表現時,反而是讓大企業握有更多的權利,更有可能發生金融壟斷的情形。第四,則是金融業的多元性降低,因為未來許多金融機構可能都採用相似的 AI 系統進行架構與佈局,因而減少金融機構的多樣性,同時降低金融業的應變彈性。
總而言之, AI 金融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它的「不透明性」,金融穩定委員會 (Financial Stability Board)日前的研究指出 AI 及機器學習方法因為本身缺乏「可審核性」以及「可解釋性」,將帶來更大的風險,同時金融市場和機構在未來也將產生前所未有的新型態連結。
《金融時報》針對 AI 金融發展的 4 大建議
當 AI 正準備重新建構金融領域運作的時刻,《金融時報》也針對金融機構與政府決策者提出四點建議:
第一,新興 AI 金融業者必須體現「負責任的創新」!任何 AI 金融活動的執行一定要符合金融運作的法規。當然,並不能以舊有的金融法規進行審核,而是政府需增加掌握 AI 、數據領域資訊的能力,以確保相關領域的發展。同時,各國中央銀行以及相關監管單位也必須善盡監督責任,確保產業適當的公平競爭。
第二,監管單位與風險管理者必須要串起金融與科技之間的溝通橋樑,因為了解金融與 AI 技術的人通常分散在不同單位,必須讓相關領域的技術人才保持溝通,才能有效達到管控。
第三,AI 金融的應用對象還是人,因此在設計理念上必須回歸到「社會影響力」,而非一味追求 AI 與機器學習技術的提升,同時也必須設立相關風險管理部門,在 AI 金融運作策略制定前,必需對社會的影響層面有整體性的了解。
最後,政府單位與大眾須認知到 AI 金融領域的發展與大家是息息相關的,必須關注這塊領域正在發生的事情,而不是將技術外包給專家來主導一切。
儘管現在政府配套措施與大眾認知尚不足,但大家都不希望 2008 年的金融海嘯危機重蹈覆徹,且現在 AI 的能力將讓一切發展的比過往快,危機更有可能排山倒海而來,因此更謹慎使用、更全面的公共政策討論是必須持續發展的。
參考資料:《金融時報》、《PaymentsSource》
你可能有興趣
史上最大 IPO 為何九天內生變?剖析螞蟻集團被中國政府盯上的 3 大關鍵
【擁抱科技的金融業】台灣人的支付行為轉變中,金管會盼新創人才帶領金融業與時俱進
【未來會有蝦蝦 PAY 嗎】「蝦皮支付」成首家在台外資電支機構,金管會:中資疑慮已通過審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