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經合作夥伴 中央社 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專家:前 3 年能量釋放太少 宜蘭外海地震來得是時候〉。)
【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台灣位於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發生小震已不足讓台灣人為奇,認為僅是地殼在釋放能量,但突如其來的大地震卻會造成嚴重的傷害。昨天晚上連續發生兩次地震,一次在九點多(芮氏規模 6.7 ),另一次在半夜兩點(芮氏規模 5.6),均是相對大的有感地震,專家卻說:「地震來得正是時候」,怎麼會這麼說呢?(責任編輯:賴佩萱)
研究地震 20 多年的前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郭鎧紋說,台灣位處地震帶,地底適當釋放能量是好事,但前 3 年台灣地底釋放能量太少,宜蘭縣外海晚間這起大震來得正是時候。
宜蘭縣政府東方 27.2 公里(台灣東部海域)晚間 9 時 19 分發生芮氏規模 6.7 地震,地震深度 76.8 公里,最大震度宜蘭縣、新北市、花蓮縣、台北市、桃園市、新竹縣、南投縣、台中市、苗栗縣、雲林縣與嘉義縣 4 級。

宜蘭縣政府東方 27.2 公里(台灣東部海域)晚間 9 時 19 分發生芮氏規模 6.7 地震,地震深度 76.8公里。(圖取自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 LINE)
台灣地震進入平穩期?釋放能量漸少
郭鎧紋說,他計算出台灣平均每年未達規模 6 地震釋放能量應要相當於 3 顆原子彈,幾乎每年都達標,但規模 6 以上地震釋放能量應要相當於 8 顆原子彈,卻不是每年都達標。
郭鎧紋說,公元 1999 年九二一大地震前,台灣經歷很長一段時間地震平靜期,累積相當於 120 顆原子彈能量,九二一地震規模 7.3,直到當年底可說是地震大爆發期,共釋放相當於 100 顆原子彈能量。
郭鎧紋說,2000 年到 2016 年可視為台灣地震火藥期,每年地震平均釋放約 9.25 顆原子彈能量,但 2017 年開始又進入平靜期,地震釋放能量偏少。
昨晚地震能量相當於 5.6 顆原子彈!
詳細紀錄每年地震情形的郭鎧紋說,2017 年僅一起規模 6 以上地震(6.1),全年共約釋放相當於 0.7 顆原子彈能量;2018 年有兩起規模 6 以上地震(6.3及6.1),全年共釋放相當於 2.1 顆原子彈能量;2019 年規模 6 以上地震也兩起(6.3及6.2),全年釋放相當於 2.4 顆原子彈能量,明顯偏少。
郭鎧紋說,今年 6 月 14 日及 7 月 26 日各發生規模 6 及 6.2 地震,分別釋放相當於 0.5 顆及 1 顆原子彈能量,原本離平均 8 顆原子彈能量標準很遠,但晚間這起地震相當於 5.6 顆原子彈能量,加起來今年規模 6 以上釋放能量已相當於 7.1 顆原子彈,大幅拉近與標準的距離。
(本文經合作夥伴 中央社 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專家:前 3 年能量釋放太少 宜蘭外海地震來得是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