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訊息由財訊提供,內文與標題經 TechOrange 修訂後刊登。新聞稿 / 產品訊息提供,可寄至: [email protected],經編輯檯審核並評估合宜性後再行刊登。)
【為什麼我們挑選這篇文章】「健保會不會倒?」是許多台灣民眾近年來相當關注的議題,前衛生署副署長張鴻仁在先前的報導分析,健保其實每 5 年就必須精算一次,然而台灣實施健保 25 年來卻僅調漲過 2次保費,且保費調漲經常惹民怨,成為許多政府官員不敢觸碰的議題。
但台灣的醫療真的沒有其他解方了嗎?《財訊》此次專訪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他便提出四點關於「科技」如何讓醫療產業發展更有彈性的轉機。(責任編輯:何泰霖)
台灣醫療體系這座護國神山,正步入最關鍵的十年!曾任衛生署副署長的張鴻仁,在他的著作《2030健保大限》一書中提到一個觀念,現在台灣醫療性價比高,是靠這一代醫護人員撐起了便宜的健保。
戰後嬰兒潮最後一年出生的醫師會在 2030 年退休,新一代的醫護人員接受新思想,不會視任勞任怨為理所當然,是會出走的,一個醫師的養成大約十五年,今天若不做重大改革,十年後就後悔莫及。
內科醫師缺乏!2030 年台灣醫療將面臨的三大危機
最新一期《財訊》以「台灣醫療關鍵十年」為題,報導台灣醫療面臨的三大危機與突圍之道,以利掌握 2030 醫療科技大未來。同時專訪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對當前醫界的問題有深刻的分析。
根據《財訊》報導指出, 2030 年沒有傳統醫院。言下之意,未來十年科技會加速應用到醫療體系,智慧醫療、數位醫療、遠距醫療、手術機器人,現在不跟上戰局奪得先機,十年後可能毫無追趕能力。醫療界有醫療界的問題,科技界也有科技界要越過的檻,《財訊》歸納醫界的三大危機,還是不脫人才、制度/法規,以及健保這個老問題。

科技進入醫療產業帶來的四大解方
《財訊》報導指出,台灣的醫療危機並非無解,只是改革腳步一定要快,醫療體系本身站得更穩,這時候,科技業進軍協助醫療加速產業化,才能造就更穩固的護國神山。
《財訊》將之歸結於四大轉捩點。第一,疫情加速了數位轉型的決心,因為資訊科技的介入, AI 幫忙判斷,將來醫療的進步將不再是師徒制,顛覆了醫界生態。第二,包括 5G 商轉、演算法技術大躍進,都可以視作一種基礎建設,這些新技術到位,過去很多不可能的醫療應用都變得可行。而科技業在這方面,有絕對優勢。
第三,全球先進國家都進入高齡社會,大健康、亞健康、或是長照產業,不是所有產品都需要食藥署之類的認證,科技業彈性更高。第四點就是政策的支持,尤其經過新冠疫情肆虐,沒有一個國家敢忽視醫療科技。以台灣而言,最新的政策例子就是《生技產業條例》計畫納入再生醫療、精準醫療,以及數位醫療。
過去十年的科技進軍生醫,是漸進式的,未來十年則會是跳躍式,劃時代的進步會造就龐大商機。
【完整報導詳見財訊 622 期】
(本文訊息由財訊提供,內文與標題經 TechOrange 修訂後刊登。新聞稿 / 產品訊息提供,可寄至: [email protected],經編輯檯審核並評估合宜性後再行刊登。本文提供合作夥伴轉載。)
你可能有興趣
【生物界的 AlphaGo 更強大】DeepMind 宣布 AI 能成功預測蛋白質結構,有機會翻轉未來醫療面貌
華碩攜手台大推動智慧醫療,盼「長照機器人」真正走入台灣人家中
【科技報橘專訪—遠距醫療平台創辦人徐克宇】醫療產業要科技化,就不能只停留在「社會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