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創業思維回顧】再讀《從 0 到 1》,Peter Thiel 的創業成功學至今仍然受用

(圖片來源:Proxyclick Visitor Management System on Unsplash

(本文經 我是老查 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從 0 到 1》看科技新創大老追求獨占,不陷入競爭迷思的獨特創業哲學〉。)

【為什麼我們挑選這篇文章】新創創業的必要性是什麼?如何看待產業內競爭與獨占關係?競爭是推動科技發展相當重要的因素,然而錯誤的競爭反而會使創新停滯,因此,如何看待產業的競合關係成為新創與創業者在進入全新市場時,最關鍵的一環。

本文作者老查是名數位轉型顧問,兼任 Youtube 說書人與網站《老查商業好書簡報》主理人,他將《從 0 到 1》的書中重點整合自身專業經驗,分析資本家彼得·提爾對於創業的獨到觀點,也製作簡報讓讀者更了解科技進步與產業競爭的微妙關係。(責任編輯:呂威逸)

作者:我是老查

雖然《從 0 到1》是 2014 年出版的,並非新書,但是其中對於「創業」的想法與洞見,仍然值得深讀。

《從 0 到 1》內容出自於矽谷創業家暨創投資本家彼得·提爾在史丹佛大學開設的創業課程,因為課堂中認真的學生布雷克馬斯特斯的筆記整理,進而促成了這本書的出版。彼得·提爾非主流且獨到的觀點,讓《從 0 到 1》有別於一般商管好書「個案整理與分析」或「企業、經理人傳記」、「理論與執行技巧」等常見類型,更像是引發讀者開始爆炸性思考的引信。

(圖片來源:我是老查)

彼得·提爾:非科技人出身的科技創業家

彼得·提爾為 PayPal 的共同創建者之一,曾任執行長。他也是大數據獨角獸企業 Palantir 的共同創建者。另一個身份則是知名的西洋棋手,獲得美國西洋棋大師(Chess Master)資格,最高的排名為全國第 21 名。

彼得·提爾並非科技人出身,於史丹佛大學就讀時主修哲學。1989 年進入史丹佛法學院,1992 年,取得法學博士。1998 年,以聯合創辦人身分創建了 PayPal。2002 年成功上市,之後被 eBay 以 15 億美元收購。

2004 年,彼得·提爾借了 50 萬美元給了一位哈佛學生進行創業,取得將近 10.2% 的股份,此公司也就是之後的 Facebook,這筆融資也是 Facebook 第一筆取得的外部資金,可見其獨到的眼光。

成立於 2003 年的 Palantir 是一家軟體和服務公司,以大數據分析出名,主要客戶為政府機構和金融機構。最出名的案例是以大數據技術幫助美國軍方成功定位和擊斃基地組織首腦賓拉登。Palantir 於 2020 年 10 月以直接上市(Direct Listing)模式登上了紐約股市(NYSE)。

人類文明重大突破來自於科技要進,大膽冒險比瑣碎漸進更好

彼得·提爾認為,人類文明與生活的重大突破來自於科技的躍進。在 17 世紀之前的人類社會,人要生存必須互相搶奪。生活的改善相當有限,自 17 世紀晚期發明蒸汽引擎,工業革命造成了典範轉移;人們開始創造更多事物以及交易,而不需要靠掠奪。

大概在 1960 年代,人們對科技的樂觀達到顛峰。人們相信接下來的 50 年將見證前所未見的科技進展。但這個期待除了在電腦產業之外,都落空了。沒有發明飛天車,也沒有移民火星。雖然國民年均所得還是持續增加,但增加的速度大幅降低。薪水中位數自 1973 年起便停滯不前。感受過去 200 年的快速進展,忽然之間實在煞車煞得太急了些。

全球化與科技:水平與垂直進步

彼得·提爾認為,大部分的人認為全球化將定義未來,但科技的影響將比全球化更大;不是掠奪、重分配的零和賽局,而是發展全新事物與創造財富。(圖片來源:我是老查)

彼得·提爾認為進步有兩種:水平/延伸以及垂直/密集。 水平或延伸的進步基本上是複製有效的東西,也就是「全球化」(globalization)。相對的,垂直或密集進步代表做新的東西,用一個字來概括是「科技」(technology)。密集進展在於從 0 到 1。全球化則是由 1 到 n。許多人專注在全球化而不是科技。當人們說「已開發」與「未開發」國家時,基本上就是對科技悲觀,因為這種比較暗示一切會止步於現在「已開發」的現狀。我們似乎接受了科技已經停止進步的說法。

或許我們太關注 1 到 n,是因為那比較容易。從 0 到 1 不但在質上不同,而且幾乎總是比複製 n 次困難。

假如對照去年、今年因為貿易戰與新冠肺炎所產生的影響,更是覺得彼得·提爾的想法真是真知灼見啊。

為何需要創業?

彼得·提爾認為,創新始於新創事業,由一小群人開始創造改變,組織過大過小都不行。(圖片來源:我是老查)

一般來說,當組織成長,內部的協調成本就成長,超過 100 人的公司,員工互相都不認識,於是政治鬥爭開始發酵,誘因改變。此時「展現」出工作的樣子比實際完成工作更重要。官僚制度讓一切停滯不前。

反過來說,獨立的個體天才雖然適合發展創作與藝術,但無法自力促成一個產業。

用排除法思考:因為無法在既有的組織中發展新科技。一個人自己又辦不到,那麽只有身處於一群想從 0 到 1 的人之中才辦得到。那只發生在創業中,而不是大公司或自己一個人。

創業該從哪裡開始?

彼得·提爾認為,必須先問這個問題:

有什麼是你和其他人看法不同,但是你覺得很重要的事實?
What important truth do very few people agree with you on?

用商業的角度重擬這個問題,則是:

有什麼公司是其他人沒有建立,但你覺得很有價值的?
What valuable company is nobody building?

踏上由 0 到 1 的旅程,重點在於:

  1. 什麼是有價值的(what is valuable)?
  2. 我能做什麼(what can I do)? 以及
  3. 什麼是沒人在做的(what is nobody else doing)?

找到值得追求的 0 到 1 的題目,是非常少見、特殊、以及棘手的。但就算不考慮結果是否成功,其過程本身也可能會非常豐富。

競爭 vs. 獨占

彼得·提爾認為完全競爭只是理論模型完美,事實上只會讓所有人無利可圖,陷入停滯。(圖片來源:我是老查)

經濟學理論告訴我們,完全競爭是好的,但彼得·提爾認為那只是因為理論模型看起來完美,事實上完全競爭只會讓所有人無利可圖,陷入靜態的停滯。

甚至,競爭只是一種意識型態—為爭而爭,讓人們把重點放在贏過對手,而不是創造全新價值,只會讓彼此競爭的人越來越像,做一樣的事拼個你死我活,毫無意義。

然而當能創造出獨一無二的價值,並且取得獨占的地位,其所得到的豐厚回報才會刺激創新與價值。以往在非科技時代如果是資源獨占只會損及他人,但來自於新技術、新發明的獨占反而帶來進步。「人類的進步史就是更好的新獨占事業取代舊獨占的過程」,彼得·提爾這麼說。新創企業的創辦人的任務是避免陷入競爭,而非發動競爭。

打造團隊的關鍵

彼得·提爾的名言「基礎不穩的新創公司沒得救」,新創公司的基礎就是—人。選合夥人像找另一半,技術能力與才華互補固然重要,但創辦人彼此間有多熟,合作默契有多好也一樣重要。

而,有才華的人為什麼要選擇加入、參與你?好答案線索有兩種:你的使命與你既有的團隊。因此新創公司也會有點像教派:成員專注於企業的理念與重心,彼此間關係密切。以彼得·提爾與 Paypal 的創業夥伴為例,甚至在 Paypal 出售給 eBay,彼此各自發展自己的新事業各有一片天之後,都還關係緊密,有「Paypal 幫」之稱。

彼得·提爾認為,新創公司也會有點像教派:成員專注於企業的理念與重心,彼此間關係密切。(圖片來源:我是老查)
(圖片來源:我是老查)

總結:成功無公式可循,但仍可對未來樂觀

成功沒有公式可循,彼得·提爾認為「商業中,每個成功的瞬間都只會發生一次」,你無法再以推出一個全新的作業系統(如微軟)或一個社交媒體平台(如 Facebook)獲得同樣的成功,因此未來的商業新星正在創造此刻還不被需要的新事物。「成功的人會在意想不到的地方發現價值」、「所有有巨大價值的企業,都是被人創建出來的」、「創造新事物不僅會使未來變得不同,甚至變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