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 3 個月,心肌梗塞發生率為 70%」拍一張眼底照,讓 AI 預先找出全身可能疾病

台灣醫療科技展 3 日在南港展覽館登場,連續 3 年參展的台塑生醫,攜手長庚醫療團隊以預防醫學為主軸,發展出整合生理檢測、智慧問卷語音與眼底 AI 演算聯合模式的輔助診斷系統,打造 AI 精準醫療、邁向預防醫學。此套輔助診斷系統的關鍵技術就是「眼底 AI」,也是今年最大亮點。

這項預防醫學服務,是由台塑生醫結合長庚醫學團隊的「i醫健康管理中心」,以及明志科大、長庚大學、宏碁智醫共同研發,可利用眼底 AI 輔助判讀眼睛年齡、腎功能、糖化血色素等全身性生理指標,《TechOrange 科技報橘》訪問林口長庚醫院醫師黃奕修醫師,為我們揭開可以靠一張眼底圖,找出全身可能潛在疾病的「眼底 AI」 神祕面貌。

透過一張眼底圖,就能看透全身可能發生的疾病趨勢

黃奕修表示,近年來國內外醫療團隊發現眼底攝影輔助醫療的潛力,並投入大量醫療人力發展視網膜病變輔助診斷 AI 技術,今年 9 月已有業者獲得食藥署核發的眼科「智慧醫材」許可證(TFDA),技術已被臨床認可,具有產業應用的潛力。

黃奕修指出,一張眼底圖結合 AI,可以看透全身疾病的世代即將來臨,因為「AI 能見到人看不到的東西」,例如血管管壁的光澤、色澤上的細微變化,都能靠 AI 之眼抓出,可以即早發現心臟疾病、腎臟疾病等,甚至能做到預判未來三個月心肌梗塞的發生率、未來數年內罹患失智症的可能性等。

眼底 AI 可以應用在抓出各種疾病上,哪些疾病會是台塑與長庚最先發展的?黃奕修解釋資料量、資料品質以及急迫性會影響到眼底 AI 輔助診斷項目的進展。

例如:糖化血色素的眼底圖就可以很清楚對應到確切的數字值,「AI 可以很快學會,哪一張眼底圖對應到最接近的糖化血色素的數值,這種就會很好訓練。」

在各個眼底 AI 的應用項目時程上,還會看醫療現場的需求是否急迫,例如國人十大死因的心臟疾病,就有相當迫切的需求性。台塑計畫在未來三年內,眼底 AI 將能依序預測心血管、血壓血脂、免疫系統、血液以及肺部相關疾病。

未來台塑計畫把眼底 AI 服務帶出醫院,拉近與民眾生活的距離,也持續做資料的收集與 AI 的訓練,因為 AI 的訓練不只要在醫院收集「生病的人」的資料,也要收集「老人」、「健檢病人」、「亞健康」等更多不同族群的資料,做為 AI 的練兵場,讓研發與部署並行,才能使眼底 AI 越來越精準。

黃奕修認為,需求高、必要性高的場景是他認為眼底 AI 服務可以搶先部署的,例如獨居老人、長照中心等,「因為這對病人、長照人員的效益會最大,我們希望能與政府有共同發展的機會。」

盼眼底 AI 解決醫療資源分配不均問題

黃奕修指出,台灣醫療面臨嚴重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如果今天有個民眾住在南投的山上,他感到心臟不舒適,需要大老遠跑到都市做檢查,但也只是做個檢查而已,因為他根本還沒發病。」

所以未來若能在鄉鎮地區,直接精準預測到該為民眾「未來三個月內心肌梗塞發生機率可能為 70%」,就能使鄉鎮的護理人員立刻做出判斷。「看是要在附近的長照中心待著,或者直接做心導管手術。」黃奕修認為,眼底 AI 想達成的目標,就是將醫療資源放到過去那些得不到良好醫療資源的人手中。

黃醫師也指出,AI 並不是要取代人、取代醫師與護理人員,因為最後的決策權還是在人的手裡,如果由 AI 做醫療決策,會有道德或法律上的問題。

「所以我們現在在台塑服務的鄉鎮裡,眼底 AI 只是護理人員手中的工具,在預測後,護理人員可能判斷『現在就必須要由救護車把病人帶走!』決定權仍在現場人員身上。」

黃醫師認為,未來醫療產業將會走向 AI 連到 IoT,「遠端攝影現在聽起來,在硬體發展的部分可能還很小,但若未來台灣想要發展遠端醫療的硬體產品,例如可以兼顧照相功能、照護系統的可配戴裝置,台灣就能結合健保資料量大、電子化程度高的特點,又有強大的 ICT 產業聚落生態系作為最強的支援,將會是台灣比他國更具有優勢的強項。」

(首圖來源:TechOrange 科技報橘。)

延伸閱讀

全球第一名的醫院–Mayo Clinic 如何迎接智慧醫療?顛覆世界的「AI 醫療」全面啟動
【科技報橘專訪—遠距醫療平台創辦人徐克宇】醫療產業要科技化,就不能只停留在「社會公益」
【科技報橘專訪—新創醫材創辦人林裕森】醫療跟新創兩邊交會,是誰將翻轉誰?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