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Tumisu from Pixabay

《TO》年度品牌活動  CONNECT  2020 正式上線!聚焦「智慧行銷」、「精準醫療」、「5G 新經濟」、「邊緣運算」4 大深度專題,邀您與百萬讀者共同關注疫後全球科技趨勢!

本文收錄於 「邊緣運算」專題系列報導  

>>> 報名 CONNECT,獲取最新專題報導上線通知 <<<

智慧城市中,最令人期待的應用之一就是「導入自駕車」。理論上,自駕車能夠透過車聯網連線,改善都市交通,也能夠透過多項新興的 AI 感測技術,協助駕駛對周遭環境的反應能力,減少人為疏失,提高交通安全。

試想一早出門上班,車子可以自動找到最不塞車的路線;抵達公司後,車子會自動駛進停車格;下班回家,車子能夠自動偵測並即時反應,在交通繁雜的路上也不必擔心三寶亂竄。

隨著 5G 網路即將成為下一波經濟浪潮,物聯網、車聯網技術也將與之串連,在這些技術整合後,創新科技能為人們的城市生活帶來什麼改變?

自駕車 Level 5 近在眼前?智慧城市交通問題改善

韓國交通安全管理局於 2018 年砸下重金 125 億韓元,在京畿道華城打造了全世界最大的自駕車測試園區 K-City,也是全球第一個搭載 5G 網路的測試場域;南韓的第一座「智慧城市」,則選擇了世宗市,作為第一座禁止行駛自有汽車,只允許自駕車、共享汽車與自行車進入的城市。

根據國際自動機工程師學會(SAE International)定義,從「駕駛操作」、「周邊監控」、「接管」及「應用場景」四大分類,自駕車從駕駛輔助至完全自動化系統分成 Level 1 – Level 5 五個等級。

Level 1 輔助駕駛:車輛操控方向盤或加減速,人類駕駛負責其餘的駕駛動作。
Level 2 部分自動駕駛:車輛操控方向盤和加減速,人類駕駛負責其餘的駕駛動作。
Level 3 條件自動駕駛:車輛完成大部分駕駛操作,人類駕駛需保持注意力以備不時之需。
Level 4 高度自動駕駛:車輛完成所有駕駛操作,人類駕駛在限定道路環境下無需集中注意力。
Level 5 完全自動駕駛:車輛完成所有駕駛操作,人類駕駛員無需集中注意力。(電動車大廠特斯拉目前正在往 Level 5 前進)

自駕車的功能除了自動導航,還能透過偵測數據,自行判斷變換車道、自動煞車、避免視覺死角等。目前也有許多廠商研發「邊緣運算」技術,讓所有感測數據、地圖資訊可以在服務終端完成運算。利用電腦運算比人類更快的優點,讓自駕車能更即時反應危機,提高用路安全。

德國車廠 Audi 就於 2020 年初發表全新智慧駕駛體驗,搭載了 Level 4 自動駕駛科技,還新增了人工智慧娛樂服務 Audi AI: ME,讓車輛 AI 能「自主學習」駕駛者習慣。此外, Audi 的車內也運用了眼球追蹤技術,駕駛透過眼神就能啟動導航與車內娛樂系統,搭配現有的語音指令、觸控介面,重新定義人與車的互動方式。

在智慧城市的規劃中,車子發展到了 Level 4,已經能夠自主接管駕駛操作、偵測並理解周遭環境狀況,讓駕駛人無需集中注意力也能輕鬆上路。不過,對於目前城市內交通混亂、交管人力缺乏等問題,光是發展自駕車技術是不足夠的。

攝影師:Ruiyang Zhang,連結:Pexels

將自駕車與網路串聯,會出現哪些隱憂?

自動駕駛雖然吸引人,然而一但連網,便容易產生資安問題。以特斯拉為例,2015 年推出自駕系統 Autopilot 1.0 時,曾有駭客成功駭入系統並讓汽車減速。若遭有意人士惡意入侵自駕系統,除可能導致民眾個資外洩,若駭進物聯網系統,則可控制自駕車及道路交通號誌,引發致命事故。

韓國政府目前正攜手財團,在智慧城市世宗市打造自駕車平台。這套平台採用「區塊鏈」作為基礎架構,並藉區塊鏈的去中心化身份識別技術(DID)來預防自駕車身份的非法偽造及自駕車的惡意攻擊。

DID 技術會在車聯網(V2X 技術,亦即車輛與街道上的智慧路燈、號誌燈及其他自駕車間傳輸的數據資料)之中進行層層加密,並透過去中心化的特性,將數據同步複製、分散至國營或特別組織營運的多台伺服器上,大幅降低資料遭入侵、竊取、進而控制的機會。

在自駕車普及前,除了技術要到位,還需要現有法規、基礎建設的支持,以及智慧交通相關技術輔助,才能讓創新技術與消費市場整合。

國外智慧交通模範:以荷蘭為例

打造一座智慧城市,考量的不只是交通的順暢與便利,環保議題一樣相當重要。將鏡頭拉遠,看看歐洲的智慧城市先驅——荷蘭,則是預計整合自駕車與電動車,不僅改善城市交通,更能讓城市變得更智慧、環保。

荷蘭阿姆斯特丹擁有全世界最高標準的燃油車淘汰政策,政府預計 2030 年就會全面禁用燃油車,改用電動車或氫動力汽車,而根據電動車充電供應商 NewMotion 執行長表示,2025 年光是荷蘭一國就預計將有 100 萬輛左右的電動車在路上行駛。

要支撐如此龐大的電動化需求,自 2018 年起,阿姆斯特丹便開始測試車輛對電網(V2G)系統,讓電動車於閒置不用時可以將多餘的電力賣給電網,以在電力系統負載時迅速恢復穩定供電,不但能分散用電高峰時期的電網乘載率,也可以有效提升能源節約效率、降低化石燃料的消耗。

Image by falco from Pixabay

台灣的智慧城市發展更是國際排名前段班

台灣在智慧城市的發展規劃上也不落人後。台北市除了推出 YouBike、WeMo 等共享交通模式,降低私有運具的數量,最近也積極推動自駕車的技術與法規發展。

自 2017 年起,北市便陸續執行自動駕駛巴士、自駕車的實驗計畫,以加速台灣自駕技術、車聯網與自駕實驗場域的應用。

而在法規方面,台灣自 2018 年便通過《無人載具科技創新條例》。這項條例能夠促進無人載具的產業技術與創新服務發展,也讓業者在特定條件下,排除相關監管而暫時不受限制;但儘管法規立意良善,卻也可能影響到搭乘自駕車、自駕巴士的民眾隱私權。這塊對於資安的隱憂,還需要政府與民眾之間持續溝通討論。

自駕車的未來,台灣如何借鏡?

儘管開發自駕車有許多面向需要考量,但智慧城市的概念並非遙不可及,就連台灣都在加速嘗試更多的可能性。像是近年來無人載具技術的發展,如「臺灣智駕測試實驗室」,這一首座國際級自駕車測試示範場域能模擬行人、機車、汽車高度混流的交通環境。台灣是否有機會在未來搶先完成商模探索,將此模式複製至其他亞洲國家,是各界相當關注的議題。

《TO》品牌活動「CONNECT」線上展開跑,報名獲得一系列深度報導最新通知!

四大深度專題:智慧行銷、精準醫療、5G 新經濟、邊緣運算…… 和我們一起探索,今日新星如何創造明日趨勢!

報名 CONNECT,深度內容上線就通知你!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