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能如魔法般解決都市問題嗎?「智慧城市」(smart city)中缺少的最後一塊拼圖會是什麼?(Photo by Waranont (Joe) on Unsplash)
《TO》年度品牌活動 CONNECT 2020 正式上線!聚焦「智慧行銷」、「精準醫療」、「5G 新經濟」、「邊緣運算」4 大深度專題,邀您與百萬讀者共同關注疫後全球科技趨勢!
本文收錄於 「邊緣運算」專題系列報導 。
>>> 報名 CONNECT,獲取最新專題報導上線通知 <<<
隨著 5G、物聯網、邊緣運算技術不斷發展,「智慧城市」已不是只存在於科幻作品中的想像,而是正在全球各地真實發生。
根據報告,全球智慧城市發展將在未來 5 年內創造 2.46 兆美元的商業機會,世界各國智慧城市於技術(tech)上的支出,將以 22.7% 複合年增長率成長,將自 2019 年的 960 億美元,增長至 2025 年的 3,270 億美元,隨著 COVID-19 大流行,AI、大數據等技術越來越被重視,人群分析、開放資料、線上城市服務等更潛藏著巨大機會。
此外,根據聯合國的數據,到了 2050 年,全球有三分之二,也就是有近 70 億的人口將居住於城市,隨著人口密度的增加,城市勢必得變得更加「智慧」,以解決人口密度過高所帶來的社會問題。
為了使城市更加智慧,路燈、監視器等城市中隨處可見的基礎建設上,被安裝了具備攝影機、各式感測器,並擁有更高效率的邊緣運算能力,只要搭配合適的分析模型,就能針對許多城市問題進行即時改善,例如:車流量、公共安全、市政服務效率等。
智慧城市的隱憂:科技監控與數位極權
不過,智慧城市同樣也帶來隱憂。去(2019)年香港爆發「反送中」運動,示威者們懷疑「智慧路燈」內裝有人臉辨識系統,協助香港政府蒐集示威者個人資訊,而將路燈拉倒,更有港民因擔憂人臉辨識技術將使示威者陷入險境,因此開發出特殊的人臉迷彩圍巾予以反制。
就在香港為智慧路燈內是否裝有人臉辨識系統的話題而爭論時,澳門已經表明,將在明(2021)年前於全澳門安裝具有人臉辨識功能的「全澳城市電子監察系統」,澳門官員指出,這是為了方便警察調查犯罪以及追捕嫌疑犯。
事實上,澳門到處安裝智慧路燈的「天眼計畫」自 2016 年就開始實行,並且將在明年 100% 完成。
第二個案例同樣是示威場景,只不過此例發生於美國的「黑人的命也是命」運動(Black Lives Matter)當中。
《被科技綁架的智慧城市》一書指出,「……一九六〇年代的美國聯邦調查局(FBI)會特別監視民權活動分子如馬丁·路德·金恩(Martin Luther King Jr.),做為威嚇或騷擾的手段。這段歷史顯然正在重新上演,因為聯邦和地方執法人員長期都在追蹤抗議警察暴力的『黑人的命也是命』運動參與者的身分和活動。」
事實上,美國聯邦政府使用「社群媒體」上的個人資訊進行情報蒐集工作並不罕見,《隱私危機》一書就曾披露美國國防部內一個極具爭議、引起大眾不安的「密涅瓦研究」。
「令人不安的是, 其中有些研究,目標顯然是透過監控與操縱資訊流,就像社交網站整理的那些資訊,以了解如何控制或防堵大眾的不同意見。……換句話說,社群媒體的動態消息與時間軸(timelines)會被監控,並定位出煽動者,以及預測出合法的『不服從行動』,如果再採取合理的下一步,就會是在演算法中刪除、增加或調整,以防堵異議或『危險』觀念的傳播。」
這樣的科技監控,不只發生在擁有「天網」系統的中國,美國的監視器密度與中國其實相去不遠。
根據 2019 年的一份報告指出,中國平均每 4.1 人擁有 1 台監視器,美國則以每 4.6 人擁有 1 台僅追在後。令人訝異的是,台灣的監視器密度,僅輸給這兩個大國,成為全世界第三高的國家,每 5.5 人擁有 1 台監視器。
然而,這些安裝在城市各角落,或者消費者買進家中安裝的監視器,來源為何處,也引起了民眾疑慮。
去年 7 月,台中市因地下道裝設中國廠商海康威視製造的監視器引發軒然大波,後台中市政府要求全面撤除。同年 9 月,北市府再採購 200 支該公司製造的監視器產品,再度讓城市資安話題熱燒,就連台灣大學、中山大學也被發現使用海康威視監視器。
當一座城市無時無刻蒐集人民個資
智慧城市帶來便利,也帶來了科技監控與數位極權的問題。從監視器的例子來看,「監視器」由哪一國製造並非最核心的問題,真正的問題點在背後的「政府」會如何利用這些數據,他們如何管理、如何使用城市無時無刻蒐集的人民個資?
在《數位個人》(The Digital Person)一書中,隱私權學者丹尼爾·索羅維(Daniel Solove)談到,如此氾濫的蒐集資料和隨之而來的資訊,對於社會有兩大威脅。其中最明顯的危機就是監視無所不在。
例如,中國近年積極推行「社會信用評分系統」,若個人信用等級太低,將會被限制進入特定學校、禁止購買房產,甚至連購買大眾運輸工具票券都被禁止,而監控的關鍵——就在於中國各大城市天羅地網設置、裝有人臉辨識系統的監視器。
在官方網站「信用中國」中,只要有任何「非法」紀錄,姓名、身分證字號就會被毫無保留地公開,任何人只要想查詢他人是否有不良紀錄,只要敲敲鍵盤就能查到。

小說《一九八四》中當政者老大哥(big brother)可以觀察每一個國民生活中最隱私的細節,藉而控制整個社會的行為。「科技監控」會使小說中的恐懼真實呈現嗎?
當政府、企業得以觀察個人的一舉一動、當某人的秘密因而遭到窺探或曝光,就代表其隱私受到侵犯,這可能(經由寒蟬效應)導致大眾開始自我審查。而「隱私權」是維護公民自由的關鍵,在每個人都不可避免留下「數位足跡」的當今,小說《一九八四》呈現的恐懼正再次上演。
隱私法規問題如何解?
在美國,有越來越多地方政府禁止人臉辨識技術,今年 6 月,繼舊金山之後,波士頓市議會也投票通過,禁止於該市使用人臉辨識技術,包括一般用戶和警方,同時也不得向第三方購買人臉監控技術,無論是用以調查犯罪,或者辨識人們的身分。
除了舊金山、波士頓之外,麻州也有 5 個城市,包括薩默維爾(Somerville)、布魯克林(Brookline)、北安普敦(Northampton)、春田市(Springfield)、劍橋(Cambridge)都禁止了人臉辨識技術。
在歐洲,有多達 12 個數位人權組織正敦促歐盟禁止在公共場所進行任何人臉辨識和其他生物辨識技術,他們形容,若不現在開始禁止,就是在為「大規模監視」鋪路。
歐盟的新法規也正在決議是否限制企業或政府在公共場所使用攝影鏡頭來進行人臉及其他生物辨識,如分析個人步態以進行身分識別等。
人臉辨識技術除了具有隱私相關問題,更有「技術」上的問題存在,例如背後的演算法可能會學習到人類的偏見與歧視,經常對有色人種、女性進行誤判,因而引起爭議。
由於隱私、技術不成熟引起的相關問題不斷,IBM、微軟、亞馬遜都已在今年對人臉辨識技術發出停止銷售給警方或者放棄技術的聲明。
延伸閱讀:
【科技不要『臉』】IBM、微軟、亞馬遜對人臉辨識技術喊停,AI 發展的下一步會是什麼?
奧蘭多警方終止亞馬遜臉部辨識計畫:爭議太多,而且技術根本還沒到位!
身在科技飛速進步的現代,我們多少都會渴望科技如同魔法一樣,解決世界上的各種困擾與難題,邊緣運算技術使城市變得更加強大、「智慧城市」即將成真,但在相關的隱私法規的準備上,我們顯然還得加快腳步,為更聰明、更強大的未來城市做好準備。
《TO》品牌活動「CONNECT」線上展開跑,報名獲得一系列深度報導最新通知!
四大深度專題:智慧行銷、精準醫療、5G 新經濟、邊緣運算…… 和我們一起探索,今日新星如何創造明日趨勢!
報名 CONNECT,深度內容上線就通知你!
看更多 CONNECT 2020 深度系列報導
【專訪經緯航太創辦人羅正方】棄 NASA 高薪回台貢獻!他如何用聰明的無人機,讓世界看見台灣?
【專訪經緯航太創辦人羅正方】「叩叩叩!請打開窗戶取貨!」台灣智慧物流怎麼做到和亞馬遜一較高下?
重症醫師打造微型聽診貼片,「24 小時」陪在病人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