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大車廠都自動找上門!特斯拉供應鏈台廠 CEO 真情告白:中國的單,能不接就不接

(本文經合作夥伴 今周刊 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各大車廠都找上台灣,特斯拉供應鏈台廠CEO告白:曾付出慘痛代價,中國訂單能不接就不接〉。首圖來源:特斯拉。)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經濟部 2019 年推動「投資台灣三大方案」,投資金額突破新台幣 1 兆 1235 億元,其中特斯拉供應鏈有 15 家廠商通過方案,投資金額超過 1000 億元。台廠在接了特斯拉的訂單、成為「特斯拉概念股」後,其他品牌的電動車廠,幾乎都會自己找上門。

然而,電動車訂單真有那麼好接嗎?以下是一位特斯拉供應鏈台廠 CEO 的真情告白,他將揭露為何特斯拉本身,以及電動車市場正蓬勃發展的中國,都隱藏著高風險。(責任編輯:藍立晴)

撰文 今周刊編輯團隊

11 月下旬,標準普爾公司終於宣布將特斯拉納入成分股之列,讓股價再創一陣令人目眩神迷的新高,但這同時也意味著,吸引粉絲崇拜目光的特斯拉神話即將結束,此後全球大型基金都被迫買進,特斯拉將走下神壇,接受法人機構現實的市場評價、面對百年工藝車廠的急起直追,甚至於,至今債信評等仍停留在垃圾債等級的困境試煉。

儘管在台廠供應鏈的心中,特斯拉可能隨時變動的市場地位、中國市場隱藏的地雷呆帳,都是高風險,但憑藉技術與嚴格品管,下一回合百花齊放的電動車年代,台灣電動車供應鏈絕對不會缺席。

以下是一位台灣特斯拉供應鏈大廠執行長的口述;近幾年台灣的特斯拉供應鏈幾乎都搭上順風車,無論特斯拉訂單占比多寡,股價都跟著特斯拉表現亮眼,看似風光,但這家大廠,亟欲撕掉「特斯拉概念股」的標籤,寧可讓股價回歸基本面。

大廠 CEO 心聲:特斯拉頻殺價,我只能賺管理財

前陣子,賓士汽車寫了一封 E-mail 給我們,它們正在找電動車機件的供應商,希望我們為其車款設計打樣;其實接了特斯拉的訂單後,其他品牌的電動車,幾乎每家都會自己找上門。

更早之前,我就跟我們的業務員說,一定要想辦法去開拓其他的電動車客戶,要不然獨押在特斯拉身上,絕對是高風險的。

目前我們接到的訂單,多數(按金額算)都還是燃油車,短期內不會不見,但這些幾乎都是已開發完畢的車款,只要接到新車款,7、80% 都是電動車,這就是趨勢。

從供應商的角度看,特斯拉以外其他的電動車品牌,多數是傳統車廠,這些車廠的成本管控相對平穩,但特斯拉是處在快速成長的階段,它們會更重視成本控制,甚至是壓縮供應商,例如最近特斯拉又將推出 Model Y 的平價款,或之前推出的 Model X 日前又宣布降價,其實這些價格競爭,多數都來自於供應商的成本壓縮,等於我的客人一直在殺價,我的錢不是賺來的,是省下來的,靠管理省下來的。

為什麼我們會努力想要分散電動車的訂單?因為傳統車廠它們穩健,研究了這麼多年,現在才要正式推出電動車,一輛車款的出廠,是經過很謹慎地研究、設計、測試、打樣完,再實車測試;但特斯拉很衝,樣品趕快給我,趕快上車,測試一下就可以,趕快量產了……。特斯拉大幅縮短了這些測試的時間,因為它是電動車,一開始法規規範是不周全的,美國也是。

目前電動車占我們公司比重不到 2 成,到明年底、最慢後年就會超過 3 成,這是趨勢。

風險太大!曾付出慘痛代價,不接中國訂單

但我們幾乎不接中國訂單,占比很低,那是因為曾經付出慘痛的代價,不要只看到現在中國電動車蓬勃發展的狀況,據我所知,許多台廠都繳了學費。

因為過去幾年中國大量補貼新能源公司,太多公司打著電動車的名號,但裡面參差不齊,付款條件一喊 8 個月……,8個月!市場平均是 60 天,8 個月我們根本不會接受。

我們曾經出貨給中國一階供應商,再賣給中國一家知名汽車品牌電動車,結果貨款拖欠了一年多。這一年多,我們每天派人從上海到南京去催討,每天喔,最後終於要到錢,但據我所知,就有台灣公司被它倒了。

很多人問我們,中國市場那麼大,為什麼不去?我說,市場大也要收得到錢啊!

最近我看到摩根士丹利證券出了一份報告,內容是說在中美關係持續惡化下,到 2030 年特斯拉在中國市場銷售可能為零,雖然說報告預測不一定為真,但是它提醒了:中國市場、特斯拉都是風險,但電動車的發展是確定的,身為供應鏈,我只有分散風險一途。」

(閱讀全文… )

(本文經合作夥伴 今周刊 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各大車廠都找上台灣,特斯拉供應鏈台廠CEO告白:曾付出慘痛代價,中國訂單能不接就不接〉。首圖來源:特斯拉。)

延伸閱讀

【日本一級棒~震驚】特斯拉暗示進軍家用空調!日媒:大金高層很震驚
【全球供應鏈重組,台灣新契機】15 家特斯拉供應鏈廠投資額破千億,奠定六大核心戰略產業基礎
特斯拉直接把車子當電池用,未來電池沒重量也看不見!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