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er 脫手賠錢業務?】軟銀大力投資的 Uber 自動駕駛不敵虧損,有意出售給競爭對手 Aurora!

(首圖來源:visual hunt)

Uber 的自動駕駛業務受到 2018 年 3 月美國亞利桑那州意外撞死行人的車禍事故影響,在全美的自駕車實驗曾經全面停止,以及造成研發進度的延誤,在市場上自此落後競爭對手,後續還被美國安全運輸委員會歸咎為責任方。此外,自駕市場競爭對手 Waymo 曾指控 Uber 前高管 Anthony Levandowski 竊取 Waymo 的商業機密罪,這項訴訟被視為矽谷近年最轟動的司法戰。

好不容易熬到了今天,Uber 的自駕業務終究撐不住了嗎?

Uber 自駕業務虧損連連、表現欠佳,新創競爭對手Aurora 願收購?

儘管負面事件纏身,Uber 的自動駕駛汽車部門 Uber Advanced Technologies Group(Uber ATG)在 2019 年 5 月 IPO 前夕仍獲得軟銀、豐田汽車和 DENSO 的願景基金 10 億美元的鉅額投資,當次的交易讓 Uber ATG 自駕車業務估值高達 72.5 億美元。然而,ATG 後續表現低迷,這項願景基金投資(包含 WeWork 在內)也讓軟銀面臨了 14 年來的首次虧損的窘境。

TechCrunch 和路透社報導,現在傳出 Uber ATG 正在商談收購的消息,據熟悉這筆交易的三位消息人士透露,Uber 欲將現有的自動駕駛業務出售給自駕車競爭對手:美國新創公司 Aurora Innovation。交易條款目前尚未公開,但消息人士稱,兩家公司從今年 10 月份以來持續在進行談判,目前進展順利。

面臨估值下降的風險,Uber 已向多個潛在買家兜售?

Uber ATG 擁有 1200 多名員工,在匹茲堡、舊金山和多倫多等地區設有運營機構,根據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提交的文件,Uber 現階段持有 Uber ATG 86.2%的股份(完全稀釋後),其他投資者合計持有Uber ATG 13.8%的股份。

如果本次收購案談成功的話,Aurora 的員工人數預計將會增加三倍左右,可以使 Uber ATG 擺脫長期嚴重虧損的狀態,也或許能讓其短暫生命中深陷的許多爭議告一段落。其他消息則指出,Uber 最近一直在 “推銷” 自駕業務給包括汽車製造商在內的潛在買家,除了燒錢不斷的這個問題,Uber 想趕緊出清 ATG 或許是出於估值下降的風險,想把握市場價格找個合意買家

對此,Uber 發言人表示不予置評,理由是 Uber 的政策是不對此類發問表示評論,另一方面;Aurora 發言人說,目前不會針對市場推測發表任何評論。

(圖片來源:Aurora Twitter

COVID-19 促使 Uber 在商業戰略的大轉變?

COVID-19 大流行改變了經濟運作,也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的生活,這加速了 Uber 的商業戰略上的轉型。在過去的 11 個月中,Uber 出售了虧損的共享腳踏車業務 Jump ,以及釋出了成長中但仍無利可圖的物流部門 Uber Freight 股份 ,並收購了美國餐飲外送平台 Postmates(預計 Postmates 的收購將於2020 年第四季度完成)。

審視整個 Uber 公司,Uber ATG 是 Uber 所持有最後一家大型且燒錢的控股公司,在自駕技術研發投入的成本高昂,不斷燒錢的情況下,ATG 能吸引投資人目光、向投資人保證的是長期商業模式和市場潛力,Uber 在 2020 年 11 月的財報顯示,截至2020 年 9 月份,ATG 和 “其他技術”(包括空中計程車 Uber Elevate)淨虧損了 3.03  億美元,其 S-1 文件中也顯示,ATG 和 “其他技術” 計劃的研究開發費用為 4.57 億美元。

Uber 自駕業務遲遲無法商業化,投資人早已施壓要求改善!

由於 Uber 自動駕駛業務卻遲遲無法商業化,技術的開發和應用遠遠落後競爭對手 Lyft、Waymo、Cruise、Zoox 及 Tesla 等,不禁令原本大力資助的投資者也產生懷疑,軟銀和 Benchmark 等投資者在今年 9 月起已施壓要求 Uber 儘速評估其自駕業務的發展前景, 以在 2021 年底原有資金燒完之前調整戰略方向,或是吸引更多投資者。

當時業界評估出 Uber 自駕業務兩大調整方向,一是開放自動駕駛系統原始碼,邀請全世界的工程師加入系統開發,以加快技術研發速度(當時 Uber 官方回應 “開源方案太複雜了”),二是深化與豐田等汽車大廠合作,引入其他投資方共同開發自駕車。現在商談收購的消息傳出, Uber ATG 還有機會走得下去嗎?

業界的一位投資者將此收購案形容成 Uber 一項有趣的 “Plan B”,這項交易將使 Uber 成功擺脫自動駕駛業務的束縛,同時,可以趁機賣個好價錢,從中獲益。

參考來源:《TechCrunch》、《Engadget》、《Reuters》;首圖來源:visual hunt 。

你可能會有興趣

• 【KPMG 全球調查出爐】哪個國家準備好開放自駕?台灣首度入榜就排上 13 名!
• 台灣自駕隊油門催落!100% 國產的 WinBus 背後是哪些大咖台廠?
• 挑戰 Level 5,特斯拉採用不同於競爭對手的自駕技術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