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年 11 月,美國數據管理新創 Segment 被雲端通訊服務提供商 Twilio 以 32 億美元的股票收購。Segment 負責管理企業數據,客戶包含 IBM 與 Glossier。不到 10 年前,Segment 創辦人 Peter Reinhardt、Calvin French-Owen 和 Ilya Volodarsky 在宿舍討論創業的想法,並在 2011 年創業,被矽谷新創加速器 Y Combinator 錄取,獲得 60 萬美元的資金,最終被高價收購。

外媒《CNBC》整理出 Segment 成功的 3 個經驗。

經驗一:想要,就去爭取

Segment 創辦人 Peter Reinhardt、Calvin French-Owen 和 Ilya Volodarsky 就讀於麻省理工學院(MIT)。他們在 2010 年上了一門名為「The Founder’s Journey」的課程,在其中一堂課程中,電子郵件軟件公司 Xobni 與機器學習公司 Kite 的創辦人 Adam Smith 來演講,讓 Peter Reinhardt、Calvin French-Owen 和 Ilya Volodarsky 心生敬畏。由於 Adam Smith 是麻省理工學院的校友,Ilya Volodarsky 就邀請他來宿舍喝酒。

最後,Adam Smith 答應了邀約。Peter Reinhardt 回憶:「創辦人也是個一般人,或許我們也能成為企業創辦人。」

經驗二:每個成功的背後都有失敗

接著,他們在 2011 年創業,並被新創加速器 Y Combinator 錄取,從天使投資人獲得 60 萬美元的種子基金。他們在當年秋天推出一款線上課程工具,但使用者並沒有按照預期使用產品,他們上了網就會分心,沒有專注在課堂。最後這款工具失敗了。

2011 年秋天到 2012 年冬天,創辦人創造了新產品:協助企業了解客戶行為的網路分析工具。但 Reinhardt 表示,那也是個災難,因為這是個非常擁擠的市場。

當時,他們只剩下 10 萬美元的資金,Reinhardt 回憶,「我們還有一次機會。」

經驗三:直覺可能是錯的,要取得回饋

他們最後決定專注於建立可以快速測試的東西,於是發佈一個寫程式工具 Analytics.js。創辦人團隊將 Analytics.js 分享到 GitHub,受到開發者的歡迎,最後團隊將它商業化,做成 Segment 的產品。

當時,團隊的首席設計師 Ian Storm Taylor 建議,他們應該為 Analytics.js 建立 API,讓它可從其他平台收集數據,但 Reinhardt 不認同,於是團隊大吵一架。

最後,團隊決定在 Y Combinator 的開發者社區 Hacker News 測試 Taylor 的想法,結果許多人對該產品感興趣,還有人主動聯繫。Reinhardt 表示,「這對我來說是決定性的事件,因為它證明我的直覺在現實中可能是完全錯誤的。」

Segment 又根據使用者的回饋,在 2016 年推出兩款名為 Warehouses(幫助客戶收集、儲存客戶數據)和 Sources(分析數據)的產品。Reinhardt 表示,「這種洞察只能透過與客戶交談獲得,無法透過直覺取得。」

這些產品讓 Segment 的獲利翻倍。到 2019 年,Segment 獲得 2.84 億美元的風投;2020 年,被雲端通訊服務提供商 Twilio 以 32 億美元收購,將是 Twilio 的一個部門,會繼續由 Segment 的 CEO Reinhardt 領導。

參考資料

CNBC

(本文提供合作夥伴轉載。首圖來源:Pixabay CC Licensed。)

延伸閱讀

引爆全球 AI 社群的 YOLOv4,關鍵技術來自台灣中研院!
15 歲以「幫人改裝腳踏車」創業,現在他擁全美最大電動腳踏車公司!
電動車普及後,政府得面對的新風險:鋰電池火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