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年 11 月,比台灣早一步進入 COVID-19 疫情的南韓,發生多起外送員、物流司機過勞死事件,掀起消費者自主發起的「#晚點到也沒關係」運動,透過社會力量將疫情下沒被看見的過勞工作者減輕一點壓力。
事隔半年多,台灣進入三級警戒,疫情之下人們已經習慣透過網購採買生鮮雜貨,各大物流平台更湧現「訂單塞車、延遲出貨」等情形。
本文發布於 2020.11.09,現在回過頭來看看南韓情況,自掀起「#晚點到也沒關係」運動之後的半年多後,日前又掀起罷工潮,壓力絲毫未獲減輕。台灣能如何從中吸取經驗?待政府、業者、消費者三方一同重視此問題。
日出前一小時,36 歲的他已經送出 400 多個包裹、工作 21 小時,他向同事發了簡訊,懇求跳過這一單:『太多了,受不了了。』
四天後,這位送貨員死了。
據韓國快遞公司的工會官員說,除了這名送貨員之外,還有另外 13 名員工過勞死,其中大部分是快遞送貨員。
在 COVID-19 大流行期間,韓國的送貨員面對了龐大的線上訂單壓力,隨著要送出的包裹越積越高,他們的壓力也越來越大。《BBC》新聞指出,在韓國,這樣的壓力尤為嚴重,因為這些送貨員通常需要在數小時內送達,而非數天。許多消費者等不到貨,就會打電話客訴:「能不能快點,我在等著這些貨要做晚餐耶!」
在已經習慣 24 小時到貨、3 小時到貨,現在更進化到 1 小時內到貨的台灣,有個外送員身上背著 UberEats、FoodPanda、Lalamove、GOGOX、跑跑腿等 5 個外送平台的包裹箱,他是最近台灣外送界的話題人物「外送五開哥」陳加明,一天送貨 16 個小時,平均月入 10 萬元,接這麼多平台的單子,只是為了「不要浪費時間、不要斷單」。
陳加明從每天早上 5 點送到 12 點,中午午休 2~3 小時,一天平均 60 單,這樣瘋狂的接單與工作型態,讓他最高曾經月入 16 萬。
同樣在亞洲,日本的主流外送平台,包括 UberEats、「出前館」等的送餐員人數已經突破 4 萬人。同樣受到疫情影響,許多餐飲業者進行了規模或大或小的裁員,「外賣送餐員」成為了這些人的就業新選擇。
根據日本厚生勞動省的數據,與 COVID-19 有關的失業人數,截至今年 9 月 25 日達到 6 萬人,餐飲業就佔了 17%,約 1 萬人。UberEats Japan 指出,尤其在肺炎疫情之後,「來自原餐飲業的從業者有所增加。」
多國存在外送員「勞動環境」課題
無論是美食平台的外送員或物流業送貨員的「勞動保障」一直都存在且無法忽視,去年 10 月,台灣三天內發生 2 起與外送員有關的死亡車禍,才掀起外送平台是否應該投勞保以及相關保險機制的議題。勞動部當時說明,外送員與業者有僱傭關係,應享勞保,雇主若未提報投保資料可罰 175 萬元。
在日本,「外送員」平均年收約為 200 萬至 300 萬日幣——儘管 UberEats Japan 指出有外送員可以達到千萬日圓的年收入,但就像許多外送員所說,有時會遇到斷單情況,時薪可能還不到 1000 日圓。
這些外送員被認為是利用個人閒暇時間的方式參與外送,屬於「個人事業主」,發生事故時無法獲得補償,安全保障體系相當不足,在日本,外送員的待遇顯然還有待改善。
回到快遞員過勞死問題嚴重的韓國,則是直到死了 14 名快遞員才引起了韓國政府的關注。在死者家屬召開記者會呼籲政府進行調查、弄清真相後,文在寅呼籲徹底改革快遞人員的工作條件。
今年 8 月,韓國勞動部介入並敦促物流公司簽署聲明,確保司機、送貨員得到足夠休息,且不連續上夜班,三大物流公司也出面為員工的死亡而道歉。
疫情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習慣,包括美食平台外送員的增加,他們可能因失業而投入這份工作,也有越來越多餐廳改做外賣,讓新型工作誕生,對於電商物流業而言,線上訂單的激增,則正讓送貨員與司機喘不過氣。
「晚點沒關係」韓國消費者意識改變,社群平台多個暖心 hashtag 聲援外送員
面對這樣的問題,韓國消費者意識開始改變。雖然有不少消費者會打電話不斷催促外送員盡快將貨物、生鮮食品送達,或者向總公司客訴送貨速度過慢(事實上,台灣的外送員也時常因為遭到消費者怒罵而上新聞版面),但正有一批消費者態度開始有所轉變。
有些公寓的窗戶會掛上「親愛的快遞員,晚點沒關係」的布條,也有消費者會在收到包裹時,送上一杯熱咖啡或一份早餐給外送員,而在社群媒體上更有「#晚了沒關係」、「#謝謝你快遞員」以及「#我們要阻止讓快遞員死亡」這樣的 hashtag 誕生。
科技使「一鍵讓美食生鮮送到家」得以成真,也成為了一種新形態的工作方式,讓受到疫情影響的失業者們不至於餓死,除了政府應主動介入外送平台與外送員之間的勞動問題之外,對於消費者而言,多一份耐心與同理心也有可能成為阻止這些外送員、快遞員過勞死的關鍵因素。
資料來源:
BBC:’I thought maybe I would die’: S Korea’s delivery drivers demand change
民視新聞網:「外送五開哥」一次接5家單 月入10萬
日經新聞網:日本外賣送餐員超4萬,在改變餐飲業
(本文提供合作夥伴轉載,首圖來源:FoodPanda。)
延伸閱讀
Uber Eats、foodpanda 外送員滿街跑,但餐廳老闆真的有賺更多嗎?
外送員之死換來外送平台自律公約,適合數位經濟時代的法規環境何時才會健全?
變相減薪 20%?foodpanda 片面修改傭金算法,外送員計畫罷送抗議
工程師寫程式,意外發現 Uber Eats 少算 21% 里程的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