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經合作夥伴 品玩 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融資 17 億美元的 Quibi 只活了半年:它不死才怪〉。)
【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創業不是件容易的事,要長期經營更是難。短影音平台 Quibi 四月初挾華特迪士尼公司、21 世紀福克斯、NBC 環球集團、索尼影視娛樂公司、華納媒體、自由全球和阿里巴巴集團等全球大集團的豐厚資金正式上線,卻在短短六個月多的時間就宣布停止所有服務,Quibi 旋風式的崛起與殞落, 實際原因是什麼?(責任編輯:賴佩萱)
短影音內容平台 Quibi 死了。
從 4 月上線,到昨天 Quibi 官方宣布關閉服務、出售公司製作的內容和開發的技術,只過了半年時間。這隻曾被好萊塢和矽谷賦予極大期待的,內容行業的異種野獸,還是沒能活過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大流行。
編按: Quibi 於 10/21 正式宣布關閉所有服務
只存活了半年多,短影音平台 Quibi 關閉了
好萊塢大神杰弗里杰弗里‧卡森伯格(Jeffery Katzenberg)和前惠普企業/eBay CEO 梅格‧惠特曼(Meg Whitman)聯合創辦;作為一款前所未見的內容型科技產品的 Quibi 一夜成名;完成 17.5 億美元融資;鎖定上億美元廣告主投放——這些都發生在產品上線之前。
Quibi 的口號,以及產品名稱的來由,是「quick bites, big stories.」然而關於這家公司一條更比一條大的所有大新聞裡,遺憾最後一條竟然是它的「死訊」。
在一封寫給員工、投資人和內容製作夥伴的公開信裡,卡森伯格和惠特曼表示已經做出讓 Quibi 關閉服務和出售資產的決定,並宣布將把剩餘的現金返還給投資人,並結算團隊。
「我們想要表達誠摯的歉意,讓大家失望了。萬分感謝那些一路走來陪伴、支持我們的人。」
在今年 4 月矽星人的一篇文章的最後,矽星人是這樣預測的:根據過去的經驗,這樣一家如此具有話題性,在產品還沒見真章就大把融錢的公司,最後不是極盛就是極衰。
在創業維艱,新創公司十中有九會死掉的當下,做出這樣的評估再容易不過了。Quibi 公司和它的產品有著太多太多的問題,但平心而論它的死因中很大一部分並非它自己的錯,更多是糟糕的外部環境。
挾豐厚資源,Quibi 華麗出場!
Quibi 被認為是含著金湯匙出生的短影音產品。
它主打的是 5-10 分鐘單集長度的手機豎屏原創短影音,為了方便理解你也可以把它看成是抖音/TikTok 的形態,加上 Netflix/HBO 式的超豪華專業製作(PGC)內容。
它的兩位聯合創始人,一位是在好萊塢叱吒風雲的影業大佬卡森伯格:前派拉蒙影業製作總裁、迪士尼工作室主席、夢工廠聯合創始人、好萊塢和美國政界之間的「非正式協調員」;另一位是在矽谷呼風喚雨的惠特曼:前 eBay、惠普企業公司(HPE)CEO、夢工廠、寶潔、孩之寶高管、前加州州長參選人等。
自製劇領域已經強者如林,而 Quibi 能夠在產品面世之前就拿下迪士尼、華納、沃爾瑪、高盛、阿里巴巴等公司 17.5 億美元融資,和來自可口可樂等頂級廣告主的上億廣告費支持,無疑兩位聯合創始人的地位起到了巨大的幫助。

Quibi 融到的錢大部分(截至今年 4 月已超 11 億美元)研發自製劇,邀請 Chrissy Teigen、Chance The Rapper、斯皮爾伯格等頂級嘉賓創作內容。截至 4 月產品上線的單集數量已經超過 8500,上線後每天都在推出新的集數,目前估計已經過萬。
雖然節目收到的評價毀譽參半,數字能證明 Quibi 做內容是相當認真的:著名演員Sophie Turner 主演的驚悚片 Survive,折合每分鐘製作費用達到十多萬美元。而在 Quibi 上類似成本的劇集,可能有幾十上百套。
Quibi 的商業模式也非常明確:訂閱+廣告:$4.99/月有廣告,&7.99/月無廣告。
它在影片內容傳輸和交互體驗上,也做了不小的創新:它不僅僅是豎屏內容,把手機橫過來也可以看。Quibi 把這種體驗稱為「Turnstyle」。即便是豎屏內容,也不是普通的電影攝像機拍下來然後直接對畫面進行裁切,甚至劇集在拍攝過程中就已經考慮到了豎屏觀看的體驗,有做專門的優化和後期製作。
當你在 Quibi 觀看影片的時候,其實後台是同時在串流播放兩個影片源,一個豎屏,一個橫屏,兩者的影音同步。每次用戶切換橫豎屏,後台就切換對應的影音源。內容裡出現文字,比如片名、字幕、演職人員表,以及新聞類節目裡的 banner字幕,都是燒錄進去的,而非簡單粗暴對影片畫面進行切割,如下圖:
Quibi 為什麼失敗?
直到昨天,兩位聯合創始人對他們的這個產品創意,以及整個團隊在過去從開始籌備到現在的 4 年時間裡所做的事情,還是由衷感到驕傲的。
但一切美好都不會永恆。不論 Quibi 的產品和內容形態有多創新,技術實現有多強大,他們所創造的所有內容和技術資產,最終都無法逃離被賣掉的結局。
卡森伯格和惠特曼簡單陳述了在他們看來 Quibi 失敗可能的兩個原因:1)產品理念無法支撐其作為一個獨立的影片流媒體服務;2)時間不巧,撞上新冠疫情。
從公開信的措辭來看,二人似乎認為後者是更直接、更致命的原因:
很遺憾,具體是因為哪個原因,我們無從知道了,但我們認為最終答案可能是兩者皆有。在疫情期間上線產品,所面臨的的環境是我們從未設想到的。其他公司也面臨並承受住了同樣的挑戰,很遺憾我們未能成功渡劫。
但 Quibi 失敗的原因,真的像二位創始人所描述的這麼簡單嗎?
蘋果、臉書都拒絕接手,它本身出了什麼問題?
在 Quibi 官宣關門的兩天前,The Information 報導該公司已經在尋求關門和出售資產。隨後《華爾街日報》確認了該消息。據了解,卡森伯格找過蘋果、Facebook、Comcast/NBC、華納等公司買走自己的內容或技術資產,均被拒絕。
交易沒能達成的原因,在於價碼,還是別的,我們無從得知。這些財力雄厚的公司買下 Quibi 輕而易舉,特別是蘋果這樣最近幾年一直在 Apple TV+ 業務上加大原創內容投入的公司。
它們拒絕買走 Quibi 的現實,暗示著 Quibi 的失敗的理由可能比兩位聯合創始人所描述的更多和更複雜。在矽星人看來,這家公司和它的產品可能從根本上存在問題,以至於它斥十億美元級別的巨資投拍的內容,和強力團隊開發的產品,仍然無法讓這些潛在的收購者感覺到「這筆收購會值」。
疫情摧毀了 Quibi 的所有使用場景
首先說房間裡的大象:疫情肯定是 Quibi 的失敗的關鍵因素之一。
矽星人在此前的文章裡提到:Quibi 的 quick bites 理念,就是讓用戶像吃快餐小吃一樣,隨時隨地快速看個劇,而不是需要專門抽時間在電視機前正襟危坐,花上半個小時大幾十分鐘看一集劇。它的設計使用場景就是像通勤、等車、上廁所這樣的碎片化時間。
新冠對社會造成了一次劇變。而在 Quibi 身上,它剝奪了這款產品幾乎所有可能的使用場景。
無論出於自願或非自願,人們減少了外出,出門也不會選擇公共交通工具;在家辦公的狀態被各行各業越來越多的雇主所採用,人們在家里工作、學習,度過的時間顯著增長。「通勤」不存在了。
結果就是,那些本來不能完全算是 Quibi 競爭對手的公司,開始和 Quibi 搶占用戶時間了。用戶有了更多的時間可以看劇,卻不再有碎片化的五分鐘可以給到 Quibi。
在宣布關閉業務和出售資產的公開信中,卡森伯格和惠特曼如是寫道:
Quibi 是一個很大的想法,沒有人比我們更想讓它成功。我們的失敗並非因為缺乏嘗試,我們已經考慮並窮盡了所有可用的選項。
嚴重的使用瑕疵:不能在社群分享、沒有抓準時間推出電視服務
站著說話不腰疼這句話通常是對的,但 Quibi 已經窮盡了所有可用的選項這句話,從用戶角度來看,難免有點逃避責任的味道。
Quibi 產品的內容製作精良,技術也很有意思。但從用戶的角度出發,Quibi 不是一個很好的產品,它有一些嚴重影響使用體驗的瑕疵。
可能是出於反盜版的需要,在手機上使用 Quibi 是不能截圖和錄製的,也就無法將截圖或者影片內容分享到社交網絡;以及產品裡也沒有提供方便的分享內容到社交網絡的渠道。
別忘了 Quibi 是一個手機軟體,一款移動產品。缺乏方便的社交分享,簡直是一個內容平台的致命傷。即使內容已經超級有吸引力的抖音/TikTok 也不會自信到這個程度。Quibi 確實有著豪華的創始人陣容和內容/技術研發團隊,可它又是何方神聖,可以完全放棄社交分享所能夠帶來的傳播效果呢?
再結合疫情創造的新情況,Quibi 的另一個問題凸顯出來。
Quibi 產品上線的時候疫情在美國已經全面爆發。在那之前幾週,美國各行各業已經有多家知名公司(特別是科技公司)高調宣布全面轉向在家辦公。自從產品上線,用戶、公眾和媒體一直在問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就是什麼時候能在電視上看Quibi。
直到 6 月,產品上線兩個月後,Quibi 才加入了對 Chromecast 的支持。花的時間太久,錯過了產品剛上線時,特別是第一周高達 170 萬次下載時的最佳時間。
在 10 月 20 日,也就是官宣停運的兩天前,Quibi 才總算上線了智慧電視 app……但是內容也依舊是幾分鐘的長度,儘管對於一些自製劇來說完全可以幾集合併到一起變成長影音。
結果就是 Quibi 辛辛苦苦花大錢做了很多很優質的內容,但這些內容卻沒有以用戶最想要的格式,出現在用戶最需要它們的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