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綠能發展多年來都是世界各國高度重視的產業,風力發電亦受到注目。雖然海上風機建置成本與難度都比陸上高,但發電效率卻也比陸上高出 25% 。臺灣地狹,海上空間資源相對豐富,政府近年也積極推動離岸風電廠的發展,期望未來成為亮點產業。(責任編輯:郭俐伶)
綠能供應鏈在地化 台灣能源轉型推向亞太
《財訊》雙週刊於昨日(28)舉辦「離岸風電本土化 翻轉台灣新能源」論壇,現場邀請到行政院副院長 沈榮津 出席擔任致詞貴賓,同時也邀請到推動綠電的經濟部曾文生次長擔任講者之一,提出產業未來走向,負責審理離岸風電本土化的經濟部工業局副局長 楊志清則與財訊雙週刊社長 謝金河就台灣的下個亮點產業進行精采對談。
財訊雙週刊社長 謝金河實地看完離岸風電場域後,於臉書表示綠電將成為台灣亮點新產業,這也與台積電宣布包下沃旭能源彰化兩座風場 20 年的發電,總共 920 百萬瓦力挺台灣綠電的舉動相互印證,綠電產業商機看俏。
行政院副院長沈榮津於論壇中指出政府為推動 2025 綠能發電佔比要達 20%,因此延伸出太陽光電與離岸風電政策,其中,風電採「先示範、次潛力、後區塊」的方式推動,已獲得極大成功,明年將進入 7 大區塊的開發期。沈榮津表示,未來政府將循產業關聯性,推動綠能供應鏈國產在地化,希望通過推動能源轉型,順便把台灣綠能產業推向亞太領先位置。
台灣在地產業鏈實力強大,發展離岸風力發電潛力高
財訊雙週刊社長謝金河也提到 2025 的非核家園,在核能發電廠除役之後,風力發電有機會很快就能補上,半導體產業是台灣的護國神山產業,離岸風電將是下一個亮點產業,可以從中發現許多產業投資機會。經濟部政務次長曾文生表示將有越還越多的科技投入再生能源以及創造能源的工作,之後將透過超級電腦的模擬與演算電力調度,得以讓相關單位超前佈署。
哥本哈根風電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許乃文表示台灣的本土企業具備基礎能力與應變能力,因此他與世紀鋼、老牌的東元電機合作,加深產業在地化。在開發彰化漁港時,將彰化在地的參與比重大幅升高達 80%,成功整合在地能量。玉山銀行董事長則表示氣候變遷的影響程度是全球性的,因此它們將眼光發遠,加速推動綠能產業,玉山綠色專案融資持續倍數成長,其中離岸風電綠色專案融資為裝置容量 2,210 MW。
原本感覺很遙遠的離岸風電,從今年開始隨著各風場併網發電的期程逼近,正式進入施工高峰期,從北到南,大舉徵才、準備交貨、施工的相關業者遍地開花,社會大眾與產業面都逐漸有感。目前已經可以看到位於苗栗的海洋示範風場共 22 支風機正在商轉,發電量 4.8 億度。位於彰化的台電第 1 期示範風場,21 支風機發電量 3.6 億度,今年也將開始發電,台灣離岸風電正逐漸發光,預計將是下一個亮點產業。
(本文訊息由 財訊 提供,內文與標題經 TechOrange 修訂後刊登。新聞稿 / 產品訊息提供,可寄至: [email protected] ,經編輯檯審核並評估合宜性後再行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