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科研領域的年度盛會「2020 臺灣創新技術博覽會」於 24 日正式登場,今年在行政院科技會報辦公室支持下,邀請科技部、經濟部、中研院、教育部及衛福部共同出席「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未來科技館」,不只展出跨部會創新科研成果,更舉辦「跨部會高峰會-打造台灣精準健康戰略產業」論壇,一起暢談台灣目前精準健康產業發展趨勢與未來方向。

論壇開場,科技部長吳政忠以數十年前的熱門電影《星際大戰》分享,當時電影裡許多科技場景都被認為是虛幻想像,如今卻都一一實現,從虛幻走向現實的關鍵就在於研發,因此,台灣必須整合上中下游的技術研發能量,再推向產業應用,藉由從研究到產業的無縫接軌,將台灣塑造成科技界的「U勝美地」。
緊接著論壇則邀請科技部次長謝達斌、經濟部次長林全能、中研院副院長劉扶東、教育部次長劉孟奇,以及衛福部次長薛瑞元,針對精準健康的產業前景與應用模式進行跨界對談。
以預防疾病於未然的精準健康為引,解決人口高齡化帶來的社會問題

科技部次長謝達斌指出,全球正逐漸邁向高齡化社會,尤其台灣高齡人口的占比更是飛快成長,相對衍生出高齡照護、勞動生產力降低等問題,政府必需在對的時間將對的醫療資源提供給對的人,才能確保勞動人口身體健康並兼顧照護品質。也因此,推動精準健康是台灣必然方向,而且精準的面向,不單指疾病治療,還要擴大到日常的健康防禦,做到預防疾病於未然。
衛福部次長薛瑞元進一步將精準健康的定義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是從疾病治療、個人化用藥領域開始,例如:透過基因檢測、分子生物…等做到精準治療。第二層則從治療向前推到診斷,運用人工智慧技術,及早診斷與治療,讓台灣的勞動力維持水平,高齡長者照護也不會成為經濟負擔。第三層則再向前擴大到應用大數據分析,預測生物學或環境風險因子對於健康的影響,並將這些數據用於強化個人健康管理。
針對衛福部次長薛瑞元所提及 AI 在精準健康的應用,中研院副院長劉扶東表示,目前中研院已著手進行相關計畫,像是以台灣人體生物資料庫的數據為基礎,用 AI 分析人體基因與慢性疾病因子之間的關聯。還有腸道微生物相分析,用 AI 比對微生物基因序列,分析大腸癌與直腸癌潛在風險,未來也將相關研究大數據與衛福部共享,發展更精準的醫療健保服務。
打造精準健康產業生態系,從資金、人才、設備創造更好的產業發展環境!

科技部次長謝達斌認為,精準健康是跨領域的學科,必須建構生態系、合理有效地配置資源,才能加速應用發展。而生態系的建構分為三個面向:首先是「建置基礎環境」,台灣需配備頂尖的器材設備才能有後續的研發,這部分已由國家實驗研究院的儀科中心開發精準生醫儀器。其次是「人才培育」,透過產學合作,提供頂尖設備給各大醫療、科技院校,促成更多創新的研發成果。最後則是「國家策略推動」,像今年就由各部會針對精準健康、 AI 醫療等專案進行跨領域的合作,做好最後一步才能加速精準健康產業的發展!
呼應科技部次長謝達斌的看法,教育部次長劉孟奇補充,目前已經根據精準健康中的診斷、治療到照顧各個面向,去培育相對應人才,除了陽明大學醫學院與交通大學的合作,將電資光通、物聯網技術與診斷、治療做結合,另外在後端的照護領域,台北護理大學也發展出精準照護的教學內容、考照評鑑方式,同時教育部更會將精準健康教育向下延伸至高中,讓精準健康概念成為通才教育,培養更多跨領域人才。
最後,針對產業發展最需要的資金問題,經濟部次長林全能表示,除了政府資金挹注外,經濟部也提供股東投資抵減、租稅優惠…等誘因,吸引民間資金投入,像《生技新藥發展條例》就引導很多資金投入到新藥或高階醫材開發,期許未來有更多的產業願意投資,延續台灣現階段在生醫與資通訊產業位居前段班的優勢,為精準健康產業創造一個更好的發展環境。
(本文提供合作夥伴轉載。)
你可能感興趣
COVID-19 後臺灣醫療如何趁勝追擊?科技部引領跨部會建構「醫療產業生態圈」成關鍵!
【糖尿病+眼病變篩檢一次解決】宏碁打造 AI 眼科軟體,用邊緣運算揪出視網膜病變
台灣遠距醫療如何發展?結盟 AI、半導體科技為醫療注入智慧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