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經中央社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韓國生技抗疫打響品牌 政府強力支持成外資亮點〉。首圖來源:Pixabay
【為什麼我們挑選這篇文章】3 月初,韓國肺炎疫情失控,感染人數破千,當時政府緊急要求「封院」、「普篩」,透過極端手段控制緊急狀況,最後終於壓住疫情。這段過程讓國際看到了韓國應對疫情的方式,也間接促成了快篩「得來速」的國際知名度。
台灣政府在疫情間發揮製造專長,由國家主導促成口罩隊輸出國外打響名號;韓國快篩試劑同樣在國家支持下快速輸出國外。兩國有什麼不同?本文將回顧韓國快篩背後的故事,試著找出為何外資看好由韓國政府主導生技產業的原因。(責任編輯:鍾佳瑀)
2019 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武漢肺炎)疫情從中國開始蔓延,橫掃全球,韓國也難以倖免。但韓國以優越的生技產業抗疫成果,卻令世人刮目相看。
韓國「得來速」快篩打響知名度,川普也致電請益
今年 3 月,韓國從第一波每天數百例確診的爆炸性失控,到靠著不封城讓新增病例下降,「得來速」快篩打響全球知名度,美國總統川普也致電給韓國總統文在寅請益防疫,讓韓國檢疫試劑等重要防疫設備出口量節節攀高。
截至 8 月 20 日為止,今年韓國出口的檢疫設備總額已接近 1 兆韓元(約新台幣 250 億元),根據韓國關稅廳統計,韓國除在疫情爆發初期搶得先機,率先研發出檢驗試劑組出口,原先趨緩的疫情在 8 月捲土重來後,自韓國出口額再次回升,顯示韓國檢疫產品在國際市場上仍占有優勢。
韓生技公司停產 50 項產品,搶先推出防疫試劑
在這波防疫商機中搶得先機的大將之一、韓國生技公司 Seegene 在接受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 CNN 專訪時透露,在韓國出現首例確診前,Seegene 就已決定暫停生產 50 多種產品,全力投入防疫相關研究,因此才能在 2 月初就推出第一版檢驗試劑組。
此外,政府的大力支持也是韓國生技產業在此「疫」中先下一城的主要原因之一,韓國疾病管理本部將一般可能耗時一年半的許可程序縮短至一週內完成,Seegene 研究所長李大勳(譯音)也說,「從來沒看過疾病管理本部那麼快就發出許可」。
生技醫療產品因攸關人命,長期以來發展出許多事前管制規定,在台灣也是如此,業者必須通過重重關卡,投入大量時間及經費,才能取得臨床試驗等各項許可,因此從藥物研發到正式量產上市,通常都需要花上 10 幾到 20 年時間,也是當前台灣業者在研發藥品與疫苗所遇到的最大難關。
韓國政府為何能如此快速縮短審查程序?
實際上,韓國並非是因疫情爆發才匆匆發出許可,雖然國內疫情爆發的確為韓國當局帶來時間壓力,但早在 2017 年,韓國政府就已注意到生技相關事前管制規定,使技術革新及產業化速度減緩的負面影響,組成改善工作小組,著手修改相關規範。
根據韓國生技政策研究院今年公布的 2019 生技白皮書中指出,美國、歐盟及日本等先進國家,都早已針對相關法令進行修訂,以在生技技術及產業發展上取得先機,培育具未來性產業。而韓國雖然還在進行法令修訂工作,但在改善相關管制規定及審核效率上已有明確共識及執行方向,有助在這次疫情中彈性因應。
韓國政府每年投入約 3 兆韓元發展生技產業
除檢測試劑外,為有效終結疫情,各國藥廠紛紛投入治療劑及疫苗研發競賽,韓國也不例外,韓國藥廠賽特瑞恩(Celltrion)研發的抗體治療劑 CT-P59 在韓國及英國都已取得臨床試驗許可;韓國生技公司SK生物科學(SK Bioscience)也將協助生產英國牛津大學和英國藥廠阿斯特捷利康合作研發的新型冠狀病毒實驗疫苗。
這些成果當然不只是倚靠檢驗試劑組的一戰成名,而是韓國政府與生技產業多年來爭取與國際藥廠及研發機構合作所奠定的基礎。韓國政府從 1980 年代中開始鎖定發展生技產業,對生技產業研發領域投注預算更從 1990 年代起持續增加,在 2005 年就已達到年投資約7000億韓元(約新台幣175億元)水準,近年則維持在每年3兆韓元(約新台幣 744 億)上下。
政府用土地優惠、關稅減免方式吸引外企投資
在吸引國外資金及技術上,韓國政府祭出所得稅、土地稅、關稅減免等各項稅金減免優惠,依外資投資金額向研發中心提供最高 15% 資金支援,甚至設有外資直接投資企業專用園區,提供在韓投資外企低價土地,並允許外資企業參與國家開發計畫、享有與韓國國內研發中心同等待遇,提高外企向韓國投資資金及技術的意願。
韓國品牌背後是政府,外資眼中的熱門合作對象
韓國政府過去傾全力扶植的鋼鐵、造船、半導體、汽車產業等,現今都已在國際市場上擁有一席之地,擦亮「韓國品牌」(Korea Brand)的招牌,這項優勢也讓韓國生技產業在這波疫情中受惠。
韓國製藥生技協會會長元喜睦接受媒體訪問時直言,韓國品牌在韓國業者爭取與國際相關大企業接觸時相當有幫助,「韓國政府已經宣示要扶植生技產業」,在過去半導體、汽車等成功案例之下,對外國企業來說是相當大的合作誘因。
元喜睦指出,韓國醫藥產品市場及製藥公司規模、歷史都比不上其他先進國家,以企業銷售額來看,大型國際製藥公司輝瑞(Pfizer)、諾華(Novartis)、羅氏(Roche)、美國默克(Merck)、嬌生(Johnson & Johnson)銷售額動輒 40、50 兆韓元,韓國年銷售額超過2兆韓元的製藥公司則一家都沒有,國際競爭力相對較低。
不過,韓國業者眼光卻很長遠,元喜睦說,韓國製藥公司淨利率最高約 9%,低的話大概只有 1% 至 2%,但用於研發的投資平均高達銷售額的 1 成,「等於是賠錢在做」,目前已在進行 COVID-19 抗體治療劑臨床試驗的賽特瑞恩去年銷售額就有 26.9% 用於研發。
元喜睦表示,這次疫情爆發後,使更多人體認到生技製藥產業的重要性,韓國政府設於各國的大使館也接獲不少對韓國醫藥產品的相關詢問,這次疫情雖對整體產業造成危機,但可能也是韓國業者積極爭取海外訂單,進一步打進國際市場的大好機會。
(本文經中央社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韓國生技抗疫打響品牌 政府強力支持成外資亮點〉。首圖來源:Pixabay)
你可能有興趣
◊ 【直擊防疫國家隊】首獲疾管署快篩授權廠商竟是一家老牌化工廠,他們如何轉戰生醫領域?
◊ 微軟創辦人研發「隔離艙」,載鑽石公主號的確診病患返回美國!
◊ 隔離在家可以做什麼?數據科學家推出「14 天數據分析挑戰」,讓你每天練 co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