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鯊魚有新磨牙器了!】資料灌水會怎樣?微軟海底數據保存中心兩年後無恙出海

各國企業積極研發最先進、儲存空間大、保存時間久的資料/數據儲存方式,除了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雲端外,對於儲存更大量的資料,膠捲DNA玻璃,甚至蠶蛹等,也成為新興的資料儲存方式。

2018 年 6 月,微軟在蘇格蘭奧克尼群島海岸線附近的水域中,再次部署海底資料中心,它的整體是一艘長 40 英尺的船,裡頭共有 12 個機架、864 台伺服器,大約 27.6 PB(petabytes)的儲存空間;經過了兩年的實驗測試,微軟昨日(9/14)證實,水下資料保存法是可行的!

為什麼要在海底建數據中心?

大部分的數據中心主要都還是建在陸地上,但要在陸地上建數據中心,常常需要評估所在地的氣候條件、自然災害情況、電力供應狀況,甚至地方政策等因素。

簡單來說,數據中心的選址是一項浩大工程,有許多因素需要考量,要天時、地利、人和相配合。這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因為在陸地上,數據中心常常會因為氧氣、濕氣腐蝕與溫度變化等問題,導致數據保存的品質不甚理想。

因此微軟會考慮在海底建數據中心,也不是沒有原因。根據外媒《The Verge》報導,在海底,可以避開大部分的自然災害如颱風、颶風等,也能透過海水進行伺服器冷卻,並用潮汐能和風能發電。

這樣的概念可以讓伺服器以不同大小尺寸的形式輕易地在沿海部署,不只能減緩資料傳輸延遲的問題,也能讓民眾更容易取得當地的雲端資料。

微軟將在多個海域部署數據中心,擴大雲端服務市場

微軟表示,整體而言,海底數據中心的故障率僅為陸地數據中心的八分之一,這在數據保存上是很大的進步,因為如果故障率高,要在海底的密閉容器中維修破損的伺服器可是難上加難。

這個實驗計畫得以測試成功,並有正面的效益其實歷經很長時間的開發。早在 2015 年,微軟就對加州沿海的一個水下數據中心進行概念驗證,試圖了解電腦是否能在長遠的水下旅程中正常運作、微軟本身是否有將此概念付諸實行的能耐。

這次,兩年前部署的數據中心重新浮出水面,微軟似乎證實了,一旦伺服器使用壽命到期,可以很輕易地從海底移除,並進行回收。

未來,微軟將在多個海域部署水下數據中心,並研究如何透過多個數據中心的連線,來擴大數據中心的規模與雲端服務的範圍,相信其在雲端市場的競爭力也將更提升。

(本文提供合作夥伴轉載;首圖來源:微軟。)

更多關於數據保存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