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經 中央社 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台廠進軍智慧醫療 研華籲採取台積電模式〉。)
【為什麼我們挑選這篇新聞】政府為了加速台灣產業升級及結構轉型,積極推動「 5+2 產業創新計畫」,其中一個主題便是「生技醫療」除了針對個人精準醫療保健規劃,也將推動藥品、藥材廠到海外上市。對此,台廠的回應又是如何?協助國際大型醫療公司做醫療電腦代工的研華,也提供政府更落地的執行方式,來了解他們的建議是什麼?(責任編輯:何泰霖)
2020 行政院生技產業策略諮議委員會議 9/2 登場,工業電腦廠研華董事長劉克振建議促成醫學中心與科技業共創中大型智慧醫療整合新事業,採取「台積電模式」,由政府促成及投入人才。
為期 3 天的 2020 行政院生技產業策略諮議委員會議(Bio Taiwan Committee,BTC)於 9/2 進入第 2 天議程,上午場次由經濟部次長林全能主持議題三「以精準健康翻轉產業創新」,邀請研華、台灣藥品行銷暨管理協會、安克生醫等公司與機構分享觀點。
林全能致詞指出,精準健康發展有兩個重要因素,一個是跨領域合作,另一個是引進創新元素,需要民間與政府單位密切合作,建構緊密夥伴關係。
研華推「先進智慧醫療特區」,以團體戰 + 物聯網平台迎戰科技化醫療
劉克振在演講中表示,台灣資訊科技實力很強,發展智慧醫療的成功機會非常大,目前投入廠商非常多,但是大部分公司的業績還在起步階段,尚未成熟。他認為智慧醫療包含硬體、軟體和專業知識,需要透過新創團隊推動,可能再加上物聯網雲端平台來支撐,一定要透過共創模式才能成功。
劉克振呼籲政府推動先進智慧醫療特區,以提供國內醫學界及科技界有力的共同實驗場域。這對促成台灣發展國際化醫療科技產業生態系十分關鍵,可能項目包括醫療人工智慧(AI)、遠距醫療實驗、全服務健檢、醫療事業管理、醫療新創事業育成等。
3 大發展建議,從政府端推動科技與醫界合作敲門磚
為促成智慧醫療產業發展,他也提出 3 點建議。第一,有條件開放遠距醫療應用,例如在試點開放,讓遠距醫療能快速發展,否則被法規「卡來卡去」,很難發展。
第二,劉克振建議在恰當管理下,以現有大數據支持醫療 AI 發展。目前要敲開大醫院的合作大門不容易,除非跟大醫院高層密切合作,簽訂產學合作協議,這需要政府協助推動。
第三,促成醫學中心與科技業共創中大型智慧醫療整合新事業,目前台灣智慧醫療事業都是小規模,不超過 100 人,劉克振建議採取「台積電模式」,當年台積電成立前,由工研院派很多博士去國外學習,回台後成立台積電,並由政府促成及挹注人才,對醫療產業才有真正幫助。否則民間企業從約 20 人的小規模慢慢創業,「成不了很大的事」。
想打進國際,需架健全產業鏈,善用生物數據,解決新藥案源枯竭困境!
提到研華在智慧醫療的進展,劉克振指出,研華已在國內若干醫院推動智慧醫院解決方案,目前研華最大營收來源是替國際大型醫療公司做醫療電腦代工,占研華醫療相關營收一半以上。其他應用包括病房給藥、遠距醫療才剛開始,有些需要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認證,因此研華在美國和台灣工廠都有生產線通過 FDA 認證,有資格製造具備 FDA 認證的醫療電腦。
經濟部技術處代理處長林德生說,為打造國際級精準健康產業,健康大數據需應用於產業發展,解決生醫數據庫發散多元且涉及個資保護問題,促進產業有效運用。
林德生也認為,政府需架構健全的新藥開發產業鏈,利用探勘巨量生物數據,解決新藥案源枯竭的困境,搶占精準醫療市場。同時應協助廠商結合試驗場域發展完整解決方案,從單打獨鬥到建構外銷新模式,以打入國際。
(本文經 中央社 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台廠進軍智慧醫療 研華籲採取台積電模式〉。首圖來源:研華科技)
你可能有興趣
科技五巨頭競相投入智慧醫療,台灣「電子五哥」如何切入市場?
3D 擴增實境全息投影出「整顆病人心臟」,協助醫生找出手術死角!
台灣代工廠以資通優勢布局醫療產業,開發新冠肺炎檢測技術與智慧醫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