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 26 日舉行研究成果記者會,透過生醫聯手半導體產業共組跨領域團隊,精準治療帕金森氏症。圖片來源:中央社記者蘇思云攝)

(本文經合作夥伴 中央社 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台積電晶片助攻 精準刺激提升帕金森氏症療效〉;圖片來源:中央社。)

【為什麼我們挑選這篇新聞】帕金森氏症目前仍無法治癒,僅能以用藥減緩症狀,但藥物治療的成效有限,並且產生副作用。對於藥物無效的患者,就會建議透過腦深層刺激的手術以減緩症狀,然而手術的技術相當耗電。今交大與長庚團隊改採台積電晶片,開發出新的深層刺激技術,耗能更少、還能夠針對患者症狀進行個人化刺激,減少治療成本也大大提升療效。(責任編輯:呂威逸)

交大與林口長庚團隊合作,採用台積電製程研發出的晶片,開發出「智慧型可適性閉迴路深腦刺激系統」,針對帕金森氏症患者給予個人化電刺激訊號,不僅延長電池壽命、減少治療成本,也提升療效達 35%。

台積電晶片開發新「深腦刺激系統」,給予患者個人化刺激訊號

帕金森氏症(Parkinson’s disease)是老年人最常見的神經退化疾病之一。帕金森氏症早期患者可透過藥物治療,5 年內是用藥蜜月期,但超過 5 年後,藥效也會變差。因此,醫界臨床上會建議中、晚期病人進行「傳統型深部腦刺激治療術」,在腦部植入電極,實施無間斷、無差別的電刺激,但仍有治療效果有限、過於耗電等缺點。

在科技部「台灣腦科技發展及國際躍升計畫」支持下,交通大學電子研究所教授柯明道與林口長庚醫院動作障礙科醫師陳瓊珠組成跨領域研究團隊,採用台積電晶片,開發出「智慧型可適性閉迴路深腦刺激系統」,根據帕金森氏症患者腦中獨特的生理訊號,決定電刺激的釋放時機。

(科技部 26日舉行研究成果記者會,交大電子研究所教授柯明道透過模型,解釋「智慧型可適性閉迴路深腦刺激系統」,透過釋放個人化的電刺激訊號,幫助帕金森氏症患者改善症狀。圖片來源:中央社記者蘇思云攝)

新刺激系統更省電、更精準,改善程度達 35%

陳瓊珠表示,長庚醫院過去跟英國牛津大學合作,透過分析病人深部腦部訊號,找出生物標記,後續根據病人顫抖、動作緩慢等不同臨床症狀,讓刺激器給予個人化刺激訊號,達到精準治療目的,也讓治療器更省電。

陳瓊珠表示,目前用在幾位病人身上,效果比傳統型治療好,副作用像是口齒不清、異動症等明顯減少,改善程度達到 35%。

(科技部 26 日舉行研究成果記者會,團隊採用台積電半導體製程研發出「微型前瞻系統單晶片」,晶片體積僅米粒大小,耗電量也只有原本 1/2,有效提升運算效能。圖片來源:中央社記者蘇思云攝)

去年系統電池花費 1 億多元,台積電晶片耗電量減半、電池壽命更久,有望減少患者負擔

柯明道解釋,智慧型可適性深部腦刺激系統中,團隊採用台積電半導體製程研發出一款「微型前瞻系統單晶片」,不僅晶片體積僅米粒大小,耗電量也只有原本 1/2,讓電池使用期間可比原先更長,有效提升運算效能。

傳統整套深腦刺激系統費用約新台幣 100 萬元,健保補助約 9 成。病人每 4、5 年要更換 1 顆電池,電池換 1 次要價 40 到 50 萬元。陳瓊珠表示,根據去年健保署統計,台灣病人在電池部份花費 1 億多元。透過新刺激系統,電池可用更久,有望減少病人負擔。

柯明道表示,智慧型可適性閉迴路深腦刺激系統目前正進行迷你豬的動物實驗以驗證安全性與功能性,預計今年底申請人體臨床試驗,商品化時間大概還需 3 至 5 年。

(本文經合作夥伴 中央社 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台積電晶片助攻 精準刺激提升帕金森氏症療效〉;圖片來源:中央社。)

你可能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