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命會找到自己的出路」,但有時候還是會迷路的。在 3 億 5900 萬年前,也就是泥盆紀末期,地球遭遇了最大規模之一的 物種滅絕事件 。
不過,造成這起滅絕的原因一直沒有結論。而最新研究指出,元兇可能不在地球上,甚至不在太陽系內。
大規模滅絕事件的元兇,嫌疑犯是誰?
伊利諾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的天文物理學研究團隊指出,滅絕事件的起因,可能是太陽系外的超新星爆發所造成的。
過去這種大規模滅絕事件的主因,多數人已有特定的假設。有來自地球上的,如:大規模火山爆發、大洪水、地震等;而來自地球外的攻擊,則多數人會認為是隕石攻擊,也是普遍認為恐龍滅絕的主因。
不過,攻擊可能來自更遠的地方。
研究團隊發現,泥盆紀末期滅絕事件發生的同期間,地球的 臭氧層大量消失 ,而造成這個現象的原因可能不是既定認知的火山活動、另一波全球暖化、太陽閃焰、隕石衝擊等原因,因為他們所造成的影響時間都不夠長。
取而代之的是,團隊發現可能是 65 光年外的 超新星 造成的宇宙射線,導致臭氧層消失,成為當時的生物危機。

宇宙射線造成臭氧層變薄?
近地超新星的潛在致命影響一直都是滅絕事件的可能原因之一,不過這是科學家首次對泥盆紀末期的滅絕事件提出如此的解釋。
自 1950 年代科學家就已經在討論超新星的影響,不過科學家對於超新星的「殺傷距離」一直沒有定論。
順帶一提,現在對地球最近的超新星威脅是來自參宿四(Betelgeuse),距離地球 600 光年,且其殺傷距離大約為 25 光年。
不過伊利諾大學的研究團隊指出,距離更遠的星體也可能對地球產生影響,不論是立即性的或是長遠的影響。
團隊表示,超新星爆發使地球立即暴露在強烈 紫外線、X 光、γ 射線之下,接著,當超新星的殘骸進入太陽系,殘骸的射線可能使地球暴露在射線影響下最長 10 萬年的時間。這些強烈射線很可能抵銷地球的臭氧層,進而危害到地球上的生物。
這樣的假設大致上與目前找到的化石證據吻合。在泥盆紀與石炭紀的交界處上,古植物的孢子化石的多樣性大大降低,時間長達 30 萬年,代表產生射線的天體不只一顆超新星,可能更多。
當然這些都還只是假設,目前仍未找到直接的證據顯示滅絕事件是因為超新星爆發所造成。但這個假設方向,提高了我們找到證據的機會。

爆炸射線總會留下點什麼吧?證據在哪?
近年來,科學家開始尋找近地超新星爆炸可能會產生的證據。他們將目標放在特定的同位素上,只有星星爆炸會產生的古老放射性同位素。
鐵-60,就是已知恆星爆炸會產生的同位素,而人類也在地球上多處找到了這樣的 證據 。
而在泥盆紀末期的滅絕事件中,研究團隊指出了另外兩種有力的證據:鈽-244(plutonium-244) 和釤-146(samarium-146)。
這兩個同位素都不是地球能夠自然產生的,而若成功在泥盆紀-石炭紀的地層邊界上發現,超新星就幾乎是罪證確鑿了——地球史上最大規模滅絕事件之一的背後元兇,是一顆/或一群,瀕死的超新星。
參考資料
Business Insider、Illinois News Bureau
(本文提供合作夥伴轉載。)
你可能有興趣
- 【宇宙級冷知識】我們其實並非繞著太陽轉?那地球繞什麼轉?科學家親製動畫解釋
- 【探索宇宙新視界】黑洞生命最後 0.2 秒誕生的「重力波天文學」,開啟天文學新分支
- 【連宇宙大爆炸都觀測得到】重力波到底是什麼?中研院研究員從黑洞觀測告訴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