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今年一月於亞洲國家爆發,二月開始席捲歐美國家,短短幾日,美國股市的三大指數就下滑超過 20%,終結美國史上最長的牛市,宣告經濟衰退的開始。但三月底,三大指數觸底反彈,那斯達克指數在六月突破萬點,創下新高,而標普五百指數也在 8 月 18 日創下史上新高。

不只是股市,根據《CNBC》的資訊,美國零售業銷售額在七月成長了 1.2%,生產率更在第二季創下 11 年來的新高。然而美國失業率仍然高達 10.2%,是美國自 1930 年代經濟大蕭條以來的高點。雖然股市樂觀,但美國每日新增病例仍破萬,失業率高,餐飲、航空等產業的復甦路漫長,衰退真的結束了嗎?

Paulsen:從數據來看,經濟衰退已經結束了

美國投資研究公司 Leuthold Group 的投資策略長 Jim Paulsen 表示,「我不認為經濟仍在衰退,從數據來看,經濟衰退已經結束了」。根據美國全國經濟研究所(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NBER)的數據,這次的衰退始於二月,第一季的年化 GDP 成長率(annualized quarterly GDP growth rate)為 -5%,第二季為 -32.9%,的確符合衰退的定義:連續兩季 GDP 負成長。

但不同於以往的經濟衰退,這次的衰退來的非常快,而美國政府的反應也是快又積極。衰退開始後數週,眾議院就通過 2.3 兆美元的紓困金,聯準會也將基準利率砍到 0% – 0.25%。Paulsen 比喻道,在兩季之內,「經濟出現大蕭條般的衰退,但又出現戰後嬰兒潮般的成長」,而且政府回應的速度也是歷年未見,可能是因為這次的衰退前所未有的快,讓政府必須介入。

如果 Paulsen 的論點正確,這將是美國史上最快結束的經濟衰退。然而這僅是「技術上」(technical)的結束,也就是從經濟學的定義來看,衰退已經結束,但實際的經濟環境可能還是不好。

Blitz:真正的衰退還沒來,疫情衝擊尚未完全反應在市場

然而,英國投資研究公司 TS Lombard 的首席美國經濟學者 Steve Blitz 認為,真正的經濟衰退尚未到來。Blitz 表示,雖然根據 NBER 的定義,連續兩季 GDP 的負成長為衰退,但真正的衰退還沒來,當市場開始感受到現今狀況的長期影響時,衰退就會開始。

雖然透過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例如縮減基準利率,提供紓困金能影響短期經濟,讓股價上升,但仍有許多面向是目前政策尚未觸及的,例如紐約、芝加哥、舊金山居民為了躲避疫情而產生的人口外移潮。此外,不同於科技業、製造業,需要與消費者密集接觸的服務產業,例如餐飲業、航空業可能要數年的時間回復,甚至要面對結構性的改變。

因此 Blitz 認為,當經濟逐漸重啟,人們意識到一切跟以前不一樣,市場需求永久改變,就會衝擊到金融與就業市場。

或許現在已脫離「技術上」的衰退,但未來還是有再衰退的可能

此外,美國政府會拿失業救濟申請(Jobless Claims)的人數作為市場狀況的指標。雖然近期美國的失業救濟申請人數降低,但許多底層美國人的生活仍然辛苦,得靠救濟金度日;相反的,貝佐斯、馬斯克等人則受惠於股市反彈、股價飆漲,身價創下新高。因此外媒《CNBC》評論,這次經濟衰退與其他經濟衰退相同的地方是,低收入者皆比高收入者受到更嚴重的衝擊。

那麼經濟衰退結束了嗎,還是未來會再有一波衰退?專家意見不一。市場分析公司 Moody’s Analytics 的首席經濟長 Mark Zandi 認為衰退已經在四月結束,現在處於經濟擴張期,但可能會有下一次衰退;Zandi 提出了一些思考方向,給產業界人士參考:現在的經濟擴張能持續多久?我們能度過疫情的其他難關嗎?

至於台灣,疫情對經濟活動的衝擊相對美國小很多,而台股也是在 3 月開始反彈,並在台積電的「加持」之下,於 7 月突破 30 年前的 12682.41 高點,創下台股新高。但台灣仍有不少產業(例如航空)仍未脫離疫情低氣壓,正在辛苦經營,而且台股容易受到外資的影響,近日也受到華為禁令影響而大跌,因此現在還不能大意,仍要留意海外的疫情與市場狀況。

參考資料

CNBC》、《Forbes》、《Business Insider》、《FORTUNE》、《NBER

(本文提供合作夥伴轉載;首圖來源:Needpix.com CC Licensed。)

延伸閱讀

【資本策略】繼蘋果之後,為什麼特斯拉也要分拆股票?
比爾蓋茲:2060 年,氣候變遷引發的死亡率將與新冠疫情相當
AI 要成功,需要物聯網的神助攻!它是連接實體與虛擬世界的「橋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