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購」已是現代人生活中習以為常的事,不用出門、躺在家中的沙發上瀏覽網頁就能透過網路輕鬆選購。如果直接從店家自營的網路商店購買,若遇上商品瑕疵或購物流程發生糾紛,很直接地就能與店家做溝通,但如果是透過開放第三方賣家使用的電商平台如蝦皮、淘寶、Amazon 選購,消費者若對商品有疑慮,誰要負責呢?
網路商城購買商品發生糾紛,誰要負責任?
上週五(8/14),包含 Best Buy、Target、Walmart 等美國主要零售商宣布成立一個名為 Buy Safe America Coalition(安心購買美國聯盟) 的組織,希望可以更全面、謹慎地規範 Amazon、ebay 等網路商場的第三方賣家。
這個組織的成立,主要源自加州法院裁定 Amazon 對其平台上出售的缺陷商品負有法律責任。
根據 《Business Insider》報導,提出訴訟的是一名 Amazon 用戶,她聲稱她在 Amazon 上購買筆電電池,結果發生電池爆炸的意外;然而, Amazon 沒有想要承擔任何責任,因為它認為它「沒有散佈、製造、銷售」該產品 。
提高第三方賣家的透明度,避免消費者受害
最終,法院駁斥了 Amazon 的說法。這起事件成了網路商場必須為其商品負責的先例,同時也引發對第三方賣家實施制裁的可能。
零售領導者工業協會(Retail Leaders Industry Association)公共事務高級執行副總裁 Michael Hanson 向 Bloomberg 表示,作為 Buy Safe America Coalition 的一份子,他們將持續提高公眾對於假貨和瑕疵商品的認知。
該組織的發言,代表了整個零售產業,因為其合作夥伴及業務範疇包含了服裝公司、玩具製造商、珠寶商與鞋類品牌等,許多零售品牌也都參與其中。
據 Bloomberg 報導,他們的第一個主要作為便是支持《INFORM Consumers Act》,希望可透過該政策的實施提高第三方賣家的商品透明度,以防止對消費者造成騙局和危害。
期許一個更有保障的網購環境!
網路商城(平台)藉由提供買賣雙方一個公開的交易空間,大幅降低了消費者的搜尋成本,也透過評價制度等信任機制提高交易成功率,讓第三方賣家有機會可以出售其不需要的商品。
但其實大多數的平台業者都會在服務條款中聲明,他們不介入買賣雙方的實質交易內容,也不對賣方所提供的商品或服務提供保證,因此若發生消費糾紛或法律疑慮時,往往會造成許多爭議。
釐清平台與買賣雙方間的權利義務關係在電子商務發達的時代顯得特別重要,目前國際性的規範如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制定的《電子商務示範法》、台灣類似的法律如《電子商務消費者保護綱領》等,期許政府與相關領域專家能共同制定更完善的規範,提供一個更有保障的消費環境。
參考資料
(本文提供合作夥伴轉載;首圖來源: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