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以來,台灣半導體實力越來越在國際上彰顯重要地位。分析人士指,中國半導體生產技術雖仍落後美國數年,但中美貿易戰已經凸顯了美國過度依賴亞洲製造晶片的困境。
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3 日的報導引述 VLSI Research 董事長兼晶片分析師 Dan Hutcheson 的分析指出,台積電的晶圓代工能力是美國晶圓廠商仰賴的製造核心,而台灣在晶圓技術上的領導地位,更是幫助美國抵禦中國的最佳防禦。
台積電成「護台矽盾」,也讓台灣成為美國的第 51 州?
Dan Hutcheson 形容,「台灣靠著『矽盾』成為美國的第 51 州」,更呼籲美國必須保護台灣,因為美國承擔不起「將台灣輸給中國的風險」。
美國學者艾迪森(Craig Addison)曾以「矽盾」(Silicon Shield)一詞,形容台灣半導體實力在全球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國際紛亂局勢下,將成為護台屏障。
台積電、三星在美投資設廠還不夠!但英特爾靠得住嗎?
報導指出,美國正在半導體生產上加大國家投資,美國議員在今年 6 月提出半導體生產激勵方案,預計砸下 250 億美元(約 7,500 億元新台幣)的資金和稅賦優惠,來強化美國國內半導體產業的生產,並鞏固美國在半導體產業的領先地位,半導體產業已然成為美中貿易戰的中心。
《紐約時報》亦指出,美國政府官員和華盛頓的其他官員也認為,作為先進晶片的主要供應商所在的台灣很容易受到中國的入侵或影響,這是試圖將台積電的製造業務帶到美國的動機之一。
台積電今年 5 月宣布在美國亞利桑那州興建並營運一座先進晶圓廠,將採用 5 奈米製程,預計 2021 年動工、2024 年量產,一個月預計生產 20,000 片晶圓;三星也已在德州建立先進晶圓廠,以確保在地供貨給蘋果這樣的大客戶。
不過,台積電在亞利桑那州的的月產能,相較於其在台灣的最大工廠而言規模很小,另一方面,三星在德州的晶圓廠也只能提供蘋果所需。《金融時報》引述一位業內人士的說法指,這些因素可能使美國政府別無選擇,只能選擇支援英特爾(Intel),不過隨著英特爾的製程進度陷入困境,華盛頓當局的焦慮情緒更加高漲。
英特爾至少要花 5 年時間才能追上台積電,半導體霸主換人當
英特爾日前披露其 7 奈米製程研發進度已經比計畫落後了整整一年的時間,因此它不得不考慮外包其最晶片生產,震撼了整個晶片產業,而市場看好台積電將受益。
BMO 資本市場公司(BMOCM)分析師 Ambrish Srivastava 指出,英特爾晶片廠長期以來都代表著美國先進製造業的高點,也象徵美國在關鍵技術的主導地位,但現在「情況已不再如此」。
Srivastava 指出,半導體每一世代製程的差距稱為節點(node),這節點通常是 24 至 30 個月的時間,英特爾此次製程落後,整整落後了台積點一個節點,這代表半導體霸主有 4 到 5 年的時間「換人當」。
目前市場上,唯一能與台積電製程進度齊步的只有南韓的三星,不過三星晶圓廠代工市占率(18.8%)比台積電(51.9%)小了許多。
德州是美國半導體製造的領導者,事實上,今年 6 月共同提出半導體生產激勵法案的議員們,包括共和黨眾議員 Michael McCaul、共和黨參議員 John Cornyn 都來自德州,而這法案也是兩黨議員罕見的一致意見。John Cornyn 曾經在提出這項法案時指出,美國已經在這半導體的議題上,看見自己有多脆弱。
參考資料來源:Financial Times、中央社1、中央社2、經濟日報、紐約時報中文網
(本文提供合作夥伴轉載,首圖來源:台積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