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MIT)

大家還記得那段預購、排隊領口罩的日子嗎?現在台灣的疫情趨緩,對於口罩需求的急迫性也降低,政府目前只規定搭乘大眾交通工具時,仍須戴口罩;但其他國家的疫情就沒有那麼樂觀了,目前確診數和死亡數仍有增加的趨勢,甚至有專家認為,全球 Covid-19 疫情仍未達高峰,要完全控制至少要 2 年。

看來,口罩的全球需求仍持續增加中。

矽膠製成的「新款 N95」誕生!

在眾多口罩類型中,N95 口罩是最能有效預防由患者體液或血液飛濺引起飛沫傳播的醫用口罩,對於醫務人員與站在第一線的作業人員而言,有充裕的 N95 口罩供應很重要。

麻省理工學院(MIT) 與布里格姆婦女醫院(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攜手合作,兩個單位的工程師和研究人員在實驗室發明了一個口罩原型,而且它的效用和 N95 口罩相似,可以有效過濾含有病毒的粒子。

根據外媒《CNBC》報導,原本的 N95 口罩是由一種特殊的材質做成,可以過濾掉藉由飛沫傳播、含有 Covid-19 病毒的微小粒子與液體,但這款新 N95 口罩最大的創新點在於,它由「矽膠」做成,內置可插入兩個小型、用完即丟的盤片(用於放入磁盤)來達到過濾的功效。

儘管仍然需要將用過的過濾器丟棄,但這樣的新款設計意味著口罩本身可以更快速地進行消毒與重複使用。

可重複使用的 N95 口罩,透氣又服貼

這款口罩的系統被稱為 iMASC,取自英文字 Injection Molded Autoclavable(可高壓處理的),Scalable(可擴展的),Conformable (可整合的)的字首。

研究者在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Open 發表了一篇論文解釋,這個系統設計讓這款口罩可以在不削弱其過濾功能的前提下,用多種方式進行消毒;舉例來說,可以在口罩上噴灑蒸汽消毒劑、把口罩放進烤箱烤、將口罩浸泡在漂白水和酒精中(如果用過氧化氫消毒劑處理使用過的 N95 口罩,最多可戴 20 次,一天一次)。

布里格姆婦女醫院的研究工程師甚至表示,新款 N95 口罩使用的一次性材料少,甚至比扔掉的口罩還要少很多。

一組由 24 名醫護人員(包括護士、醫生和技術人員)戴上新口罩後,進行了呼吸、交談、移動頭部/身體、變換臉部表情的測試,一致認為新 N95 口罩的服貼性很好且相當透氣,最重要的是,它能有效過濾飛沫、病毒與細菌。

團隊目前計畫將新版 N95 口罩送到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與美國國家職業安全與健康研究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批准,一旦通過,一個口罩將售價約 15 美元(將近台幣 450 元)。

保護 10 億人健康的 N95 口罩,發明功臣之一來自台灣

說個題外話,大家知道原版 N95 口罩是台裔的美國科學家發明的嗎?

現今 N95 口罩的核心技術(靜電吸附顆粒)是由蔡秉燚和劉朝宇兩人所研發,其中蔡秉燚(Peter Tsai)是出身台灣的美國科學家、美國田納西大學材料科學的退休教授,他研究不織布 30 多年,已是熔噴不織布與加靜電技術的國際權威。

儘管他已經從教職退休,但他的研發精神仍持續發光。在這次全球疫情鬧口罩荒之時,他也協助工業界將現有設備改造為製作 N95 材料的機台,研究如何殺菌口罩又不損電荷的方法,並為各界在口罩相關的問題上解惑。

資料來源

CNBC》、《CNN

(本文提供合作夥伴轉載。)

你可能會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