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花 6 年變身全球 FinTech 巨獸,「幫年輕人脫困」的螞蟻金服做對哪些事?

螞蟻集團的 IPO 計畫,也將使螞蟻的營運更加透明,接受全球投資人的檢視。

【為什麼我們挑選這篇文章】身為全球最大的獨角獸之一,螞蟻集團的動態一直是產業關注的焦點,其在過去便一直傳出準備 IPO 的消息,而本月 8 日螞蟻仍否認上市的計畫。如今螞蟻集團終於公開宣佈上市計劃,也讓人好奇螞蟻未來的創新跟發展。本文從螞蟻集團的創立開始介紹,讓我們一覽這個這間僅僅 6 年就成長成全球最受矚目獨角獸的 Fintech 集團,是如何辦到的?(責任編輯:呂威逸)

在經歷了數不清的「傳言上市-官方否認-再傳-再否認」的循環後,支付寶母公司螞蟻集團終於正式確認將開啓上市計劃,它的選擇不是之前傳言最多的美股,也不是單獨在香港上市,而是 A+H —— 將在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和港交所主板同步發行。

2020 年 7 月 20 日晚間,螞蟻集團公佈了上市的計劃。在公開信中,關於上市時間點和市場選擇,螞蟻集團董事長井賢棟解釋道:「我們欣喜地看到,科創板和香港聯交所推出了一系列改革和創新的替代,為新經濟公司能更好地獲得資本市場支持包括國際資本支持創造了良好條件。」

全球最大獨角獸,上市估值近 6 兆

作為這些年估值最高的獨角獸之一,多家機構和媒體預計螞蟻集團此次上市估值至少為 2000 億美元(約新台幣 5.9 兆元),這一規模在 A 股和港股市場均排名第 5。彭博還報導稱,螞蟻集團將選擇多家銀行安排規模為 100 億美元的香港 IPO 事宜。

上市地塵埃落定,螞蟻也終於長成了大象。

螞蟻集團成立的前身:淘寶與支付寶的助攻

作為螞蟻集團最為外人熟知的產品,支付寶的誕生最早是為了解決淘寶網的用戶信任問題。2003 年 5 月,淘寶網創立,線上交易付款流程極其繁瑣:買家要先找銀行櫃台或郵政匯款,再把匯款收據傳真到淘寶,淘寶的客服人員收到後再親自通知淘寶賣家發貨。淘寶推出擔保交易,問題迎刃而解。後來,淘寶把這項擔保交易的服務,稱為「支付寶」。

2003 年~2004 年,支付寶的目標就是服務好淘寶。2004 年底,支付寶從淘寶網分拆,上線了支付寶網站,並通過浙江支付寶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獨立運營,變成了獨立支付平台。

2010 年,隨著淘寶客戶增加,支付寶推出快捷支付,支付成功率從 60% 提升到 90% 以上。支付行為的相關數據也得以沈澱,進而讓螞蟻在之後可以衍生出各種其他服務。

看到了快捷支付帶來的用戶體驗提升後,支付寶想要更大程度挖掘用戶價值,最簡單的辦法是給餘額生利息。支付寶拉來天弘基金,採用貨幣基金+支付消費的模式,打造一款「貨幣基金支付」產品。2013 年,餘額寶就此誕生,並成為螞蟻成長過程中的一個分水嶺。

螞蟻金服成立,「FinTech」定位與時俱進

2014 年,支付寶母公司「螞蟻金融服務集團」成立,圍繞著「金融服務」,又延伸出了為中小企業提供貸款業務的網商銀行,這背後是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慧,幫助中小企業建立信用體系;誕生了根據大數據來評估個人信用水平的芝麻信用,它已經被廣泛應用在了共享經濟、新零售、信用政務、社會治理等領域;以及深刻改變網路用戶消費方式的消費金融類產品《花唄》、《借唄》。

隨著提供的產品增加,螞蟻的金融和科技雙重屬性也越來越強。雖然通過持股、投資等方式獲得多個網路金融牌照,但在外部環境變化下,螞蟻也不斷調整其定位,更多強調公司的科技屬性。

2017 年 3 月,螞蟻集團開始對外宣稱自身定位為 FinTech(金融科技),以後只做技術(Tech),幫助機構做好金融(Fin)。2018 年,螞蟻集團定位轉換進一步清晰,螞蟻集團原 CEO 井賢棟對外宣稱,螞蟻金服定位為一家科技公司,而進入金融領域則是「一不小心」。2019 年底,螞蟻在品牌理念上也試圖掙脫一款金融服務工具的窠臼,將「支付就用支付寶」的 slogan 改成了「生活好,支付寶」。

進入 2020 年,螞蟻集團為上市做了最後的密集調整。先是 3 月 10 日進行了「誕生 15 年以來最重要的一次升級」,從金融工具服務平台升級到數字生活服務平台,2019 年上任的螞蟻集團 CEO 胡曉明同時就任《餓了嗎》董事長,表示要在支付寶上「培育更多的《餓了嗎》和更多的美團(網路公司)」。

螞蟻集團在技術方面的多年積累也開始向外部展露,螞蟻宣佈將自研數據庫產品 OceanBase 獨立進行公司化運作,面向市場進行商業化。

螞蟻金服更名螞蟻集團,完成 IPO 預備工作

2020 年 6 月,螞蟻從「浙江螞蟻小微金融服務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改名為「螞蟻科技集團有限公司」。

名字改變,營收結構也在變化。公開訊息顯示,2015 年螞蟻營收六成來自支付接入服務費,兩成來自金融服務,技術服務營收僅為一成;2017 年,技術服務收入上升至三成;2019 年底,有媒體報道稱螞蟻集團技術服務收入的佔比和金融服務接近持平。近期螞蟻集團 CEO胡曉明接受專訪時表示,預計未來五年螞蟻集團收入的 80% 將來源於技術服務費。五年內,技術服務費佔螞蟻集團總收入的比例將從 2019 年的 50% 上升至 80%。

如今,螞蟻集團服務的全球年度活躍用戶數量達到約 13 億,如果將螞蟻的歷史從 2003 年上線「擔保交易」算起,這家公司已有近 17 年歷史;但如果從「螞蟻金服」的成立算起,不過 6 年歷史。

在這個漫長且曲折的商業故事裡,螞蟻集團和阿里巴巴的關係也經歷調整。2011 年,支付寶從阿里巴巴「分拆」。當年阿里巴巴和支付寶簽訂協議,支付寶每年向阿里巴巴集團支付智慧財產權許可費和技術服務費,金額為當年稅前淨利潤的 49.9%,支付到支付寶上市時止。支付寶上市時,支付回報額,回報額為上市時總市值的 37.5%(以 IPO 價為準),將不低於 20 億美元且不超過 60 億美元。

2019 年,阿里巴巴根據與螞蟻金服 2014 年簽訂的協議,入股並獲得螞蟻集團 33% 的股權,不再享受來自螞蟻集團的「智慧財產權收益」,這些智慧財產權還將歸於螞蟻集團。

根據阿里巴巴年報,阿里巴巴持有螞蟻集團 33% 的股權,阿里系的君瀚和君澳持有螞蟻集團 50% 的股權。君瀚所持有的螞蟻集團股份經濟利益屬於馬雲、謝世煌、阿里巴巴其他員工、螞蟻集團及其關聯方和參股公司的其他員工。也就是說,阿里巴巴及阿里系成員約持有螞蟻集團 83% 的股權。

(本文經合作夥伴 品玩 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終於不用再猜了,螞蟻官宣 A+H 上市計劃〉;首圖來源:品玩。)

你可能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