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科技的進步,同時也為駭客的攻擊鋪了犯罪的溫床。近年來國內外資料外洩的事件頻繁,不只個人、企業都有可能遭駭,讓人不禁思考,我上傳到網路上的文件、資料,甚至是開發軟體的程式碼,是不是都存在被竊的風險?
知名開源平台 Github 於上週四的部落格文章中,宣布他們已經完成將開源程式碼封裝庫存,並成功將檔案庫打包送至北極的永凍層保存,這個消息一出,讓很多使用 Github 的愛好者鬆了一口氣,可以更放心地使用 Github 了。
程式碼變身「膠捲」,將可千年封存
其實早在去年 11 月的 GitHub Universe 年會上,GitHub 就宣布要引進檔案庫計畫(GitHub Archive Program)和北極程式碼保存庫(GitHub Arctic Code Vault),主要是希望可以透過開源程式碼的儲存,讓後代人類可以存取,開發更多有益的軟體,作為人類文明的紀錄。

在今年的 2 月 2 日,GitHub 對網站上資料庫裡所有的程式碼進行拍照存檔,並和數據保存公司 Piql 合作,將程式碼轉移到膠片捲軸上,最後將近 21 TB 的程式碼數據轉換成 186 卷的 PiqlFilm 膠卷,並以 QR Code 的形式儲存,每幀膠片都包含 880 萬個像素點 。
起初 GitHub 是計畫讓團隊成員飛往挪威,親自護送這些開源程式碼到北極,但由於全球肺炎疫情肆虐,GitHub 的計畫延宕,一直到現在,這趟程式碼的北極之旅才圓滿落幕,目前已保存在挪威斯瓦巴群島(Svalbard),並將被保存一千年!
開源程式碼的北極之旅
那…這些膠捲是如何被運送的呢?
GitHub 團隊首先在 Piql 位於挪威德拉門的工廠進行裝箱,之後再將這些膠捲箱運到奧斯陸機場,和要前往斯瓦巴群島的遊客一起上飛機。

為什麼 GitHub 會選定斯瓦巴群島作為程式碼保存的地點呢?斯瓦巴群島是位於北極地區的群島,同時也是挪威最北界的國土範圍,距離歐洲大陸以北大約 1000 公里,其地形多山地,沿岸多峽灣,60% 的領土被冰川覆蓋,氣候非常寒冷。
這些負載程式碼的膠捲箱最後降落在斯瓦巴群島上只有幾千人的小鎮朗伊爾(Longyearbyen)。一到達,當地的物流公司就在那裡等著迎接,接著將這些箱子存放到安全倉庫中;等到第二天早上,這些箱子被送到山上的煤礦場,最後被安置在永凍層下數百公尺的一個暗室裡。
GitHub 記錄科技文明,讓後代可一窺現代技術的進步
有將近數百萬的 GitHub 使用者在這項計畫中貢獻了開源程式,GitHub 為了表揚這些熱愛程式還開源分享的人,設計了北極程式碼保管徽章(Arctic Code Vault Badge ),這個徽章會顯示在 GitHub 的個人使用者資料上,只要把游標放在星號上,就可以看到這個人為北極資料庫的貢獻。

存檔的每個膠捲內,包含了以五種語言寫成的「GitHub 程式碼庫指南」副本,這些副本由 GitHub 社群輸入編寫,可以在檔案庫計畫中自己的 GitHub 儲存庫使用。此外,檔案庫裡還有一個只有人類才讀得懂的捲軸,主要記錄了檔案內容的技術歷史和文化背景,GitHub 將其稱為技術樹(Tech Tree)。
技術樹(Tech Tree)是受到 「Long Now 文明手冊」(The Manual for Civilization)啟發的設計,其內容包含能解釋現代計算、開源及其應用、現代軟體開發,流行程式語言等的現有作品,也包含可以解釋為何軟體能成為微處理器、網路、電子、半導體,甚至是工業科技基礎核心的作品。
GitHub 成功將程式碼封裝進檔案庫保存,可說是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這些保存將能讓後代使用者更了解當代世界的文明與技術,甚至可以幫助他們開發其他的專案與軟體。
資料來源
- Github Blog|GitHub Archive Program: the journey of the world’s open source code to the Arctic
- Business Insider|GitHub, the world’s largest open-source software site, just had mounds of data stored in the permafrost chamber of an old coal mine deep in an Arctic mountain for 1,000 years
(本文提供合作夥伴轉載;首圖來源: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