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由於新冠疫情,使得 Uber 叫車服務大受影響,然而 Uber 卻絲毫不浪費這場危機,把目標轉向擴大 Uber Eats 外送服務版圖,收購了競爭對手 Postmates ,而究竟這項收購策略可帶來甚麼樣的效益呢?(責任編輯:呂珈寧)
怎樣才能不浪費一場危機?疫情中 Uber 又開始抄底。
當地時間7月6日,Uber 發佈公告,將以 26.5 億美元(約台幣 779 億元)的價格,以全股票交易形式收購送餐服務公司 Postmates。
在美國的外送市場,DoorDash、Grubhub、Uber Eats、Postmates 原本是四大主力玩家,經過兩場收購之後,「三國鼎立」的對壘局面正在形成。
收購了 Postmates 的 Uber,連同此前獲得了歐洲外援的 Grubhub,都因收購獲得了更強的火力,向目前市場份額第一的 DoorDash 發起進攻。
不受疫情阻撓, Uber「鯨吞」對手
Uber 一直沒有放棄在疫情中「吞掉」競爭對手,比如投資共享電動滑板車公司 Lime完成一場合併,比如此時收購競爭對手 Postmates。
在常年虧損的外送行業,Uber Eats 一直邊擴張邊虧損,但競爭對手 Postmates 資金狀況已經更為艱難。這場交易以全股票收購的形式進行,Uber 表示將以 Postmates 完全稀釋後股權的 100% 發行約 8400 萬股普通股。
據新聞稿,兩家公司的董事會均已批准該交易,該交易尚需獲得 Postmates 股東的批准,有望在 2021 年第一季度完成。
在收購完成後,Postmates 的手機應用仍將單獨運行,但在餐廳合作與食品外送方面則會與 Uber 進行整合。
這場交易無論是幫助 Uber 的外送服務擴大市場份額,還是更快結束虧損局面,都有重要的意義。
競爭有利於消費者,而壟斷有利於企業。外送企業用於爭奪市場的補貼和推廣支出,也是造成持續虧損的原因之一。
減少競爭則是破局的手段之一,而新冠疫情恰恰提供了一個「清場」的機會。Uber 最初的收購目標是目前市值 67 億美元的 GrubHub(約台幣 1969 億元)。如果這場收購達成,那麼兩家公司合併後的市場份額足以超過行業第一 DoorDash。
但疫情中的收購也更為艱難,收購談判以失敗告終,一方面有監管反壟斷的原因,另一方面此前也有消息傳出,Uber 出不到 Grubhub 想要的價格。
但 Grubhub 已經找好了合作外援,被歐洲外送公司 Just Eat Takeaway 收購。這也讓 Uber 更需要盟友,轉而收購了四大玩家中市場份額最少、目前僅有 8% 的 Postmates。
共享經濟是第一批受到美國疫情衝擊的行業,Uber 的業務狀況大幅下滑,出行業務訂單一度斷崖下跌 80%。而 Uber 選擇了一面大批裁員,一面大舉收繳競爭對手。
美國的疫情二度加重,Uber 目前把大量希望放在了外送業務上,宣布其外送服務在第二季度增長了100%。外送服務平台提供了一個避免當面交易發生感染的選擇,在疫情嚴重期間,一些餐廳甚至要求顧客必須從外送平台或電話訂餐,避免當麵點餐活動。
各佔區域優勢,美國外送成「三國鼎立」局面
據 Second Measure 統計,DoorDash 佔據了 45% 的市場份額,Grubhub 的市場份額為 23%,Uber Eats 的市場份額為 22%,Postmates 的市場份額僅為 8%。其餘訂餐方式約佔 2%。

從地域來看,GrubHub 在紐約、波士頓等東北部城市的市場份額更大,而 DoorDash佔據了舊金山灣區更多的市場份額。
收購之後,Uber 外送服務在邁阿密的市場份額將躍升至 78%,在洛杉磯達到 50%,在鳳凰城達到 43%。這也是收購為 Uber 贏得的關鍵市場,甚至可能會引發反壟斷審查。
Uber在新聞稿中稱:
Postmates 與 Uber Eats 高度互補,具有不同的地理區域和客戶群體,並且 Postmates 與中小型餐廳有著牢固的關係,特別是吸引客戶加入 Postmates 的當地美食。此外,Postmates 補充了 Uber 在生鮮雜貨、必需品和其他商品配送方面不斷增長的努力。
不久之前,Just Eat Takeaway 宣布收購 Grubhub,全股票交易也預計將於 2021 年第一季度完成,可能會避開監管機構的任何審查,並為 Grubhub 在美國市場提供支持。
Just Eat Takeaway 本身也是一場收購的結果,荷蘭送餐服務公司 Takeaway 以 78 億美元(約台幣 2293 億元)的價格收購了英國的送餐服務公司 Just Eat。該公司此後藉由收購 Grubhub 進入美國市場。
行業第一 DoorDash 也在今年初秘密提交了上市文件,並確認其在 H 輪融資中籌集了「約4億美元」(約台幣 117 億元 )。
就像中國的外送行業經歷了多年的燒錢補貼和虧損問題,美國的外送行業也一直在虧損。據 CNBC, DoorDash 去年虧損了 4.5 億美元(約台幣 132 億元)。
經歷上市失敗與資金耗盡,Postmates 終被 Uber 收購
在幾天之前,Postmates 還傳出了尋求上市的消息。據 Fox,原本計劃上市 Postmates,市值可能達到 39 億美元(約台幣 1145 億元),甚至定好了掛牌代碼「MATE」。
Postmates 從去年就已經有上市計劃,但去年有一眾獨角獸公司扎堆上市,掛牌後的表現大都令人失望。Postmates 的上市計劃無奈一推再推,到了 2020 年,新冠疫情更是摧垮了經濟的基本面。
上市不成,Postmates 尋求出售的消息反而屢見報端。
Postmates 成立於 2011 年,總部位於舊金山。據路透社報導,Postmates 去年 9 月在一次融資中籌集了 2.25 億美元(約台幣 66 億元),最新估值為 24 億美元(約台幣 705 億元)。
Postmates 也在疫情中找到了自己的定位——不僅是外送食品,同時外送生鮮貨物、日用品、任何用品,類似於在疫情中起死回生,大幅增長的 Instacart。
在6月,生鮮雜貨快送初創公司 Instacart 在融資中的估值已經達到 137 億美元(約台幣 4027 億元)。而外送行業中的市場份額第一的 DoorDash,估值為 160 億美元(約台幣 4704 億元)。
但 Postmates 則沒有這麼幸運,據 CNBC 報導,Postmates 的資金已經接近損耗殆盡。Postmates 最終被 Uber 收購,也算是在角逐中最先出局的外送公司。
其實對於外送行業來說,最為迫切的問題是改善整體的盈利能力。畢竟餐廳在抱怨向平台繳納佣金,外送司機在抱怨被平台剝削勞動力,而平台卻仍然一直在燒錢虧損、無法盈利。
所以在這場行業重整之後,外送服務會漲價嗎?
(本文經合作夥伴 品玩 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Uber 花 26 億美元鯨吞 Postmates:坐穩外賣霸主〉。首圖來源:pixabay。)
你可能會有興趣
Uber 如何運用 5 分鐘到達的優勢,顛覆運輸與外送產業?
【新冠肺炎帶動數位轉型】iCHEF 攜手 Uber Eats 整合外送系統,台灣 6000 家餐廳皆可用!
共享乘車業回血!Uber、Lyft 需求量提升近 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