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在新冠狀肺炎疫情的衝擊下,重創了全球經濟的發展,然而,在這樣的危機之下,由於民眾外出行動受限,使得線上購物需求大增,此時物流的穩定與速度則成了業者的新挑戰,也間接帶動了無人駕駛、物流倉庫設置的新投資機會。以下是曾經任職於倫敦交易所的 Jason 提出的看法。

在眾多企業面臨新冠肺炎疫情衝擊的時刻,Amazon 收購了自動駕駛 Zoox ,讓人不禁驚嘆 Amazon 自家物流網路的測試彈性。而這樣的大膽測試,也促使管理者、投資人認知到供應鏈的不足,進而加速對無人駕駛、最後一哩路的投資。

這些產業的創新,使得包裹運送可以更快速但卻更便宜的方式送到消費者的手上。以後的世界可能是無人貨櫃車 24 小時從碼頭和不同的倉庫互相來回行駛、不分早晚地送貨到消費者的家中。睡覺前上網購買,一起床,商品就已送達家門口了。因為速度、因為便宜,促使更多的消費者在網上購物,購物金額甚至超過線下購物。相信線上購物儘管面對疫情的考驗,依然有相當大的發展空間,尤其在優化貨物運送系統的速度會較過往加快許多。

疫情時,最需要網上購物時卻被物流瓶頸限制

目前美國線上購物佔所有購物金額約 15%,Amazon 的市占率則大約是  7 %。現有的市占品牌裡,Amazon 可以把服務做到完美,所有 「上架」 物品都有存貨,下單後可以兩天內送達,假如沒被偷的話,包裹不會找不到。但即使是一向標榜客戶第一的亞馬遜,在新冠狀疫情下,也不得不向物流瓶頸 (bottleneck) 妥協,且假使網路購物的總消費者購物金額再成長到 20% 或是 50% 以上,未來物流勢必需要再擴張。

此外,當華盛頓州政府開了第一槍,要求所有人必須在家隔離,之後慢慢地蔓延到其他各州,導致除了醫療人員或是重要民生人員,像是公車司機、郵差等其他美國人民都必須待在家,這也使得上網購物變成唯一 「安全」選擇。蜂擁而至的網路訂單馬上癱瘓亞馬遜的物流系統,終於使得 Amazon 於 3 月 17 日宣布只處理跟寄出民生基本用品,包括醫療用品、其他非重要民生用品,都會被延遲處理。人手不足,突發的運送量,皆導致了供應鏈上的瓶頸,甚至在網站首頁上,Amazon 也停止了對所有商品的廣告跟折扣,不鼓勵客戶下單來減少訂單量。

無人駕駛正在快速轉往商用貨運,吸引大量投資

剛開始,無人駕駛領頭羊 Waymo 一直是朝向無人小轎車的方向發展,但是最近方向開始變得多元化,衍生出了商用貨運。Waymo 轎車的路線複雜,不管是郊外或市區,路線上通常有很多行人與紅綠燈,增加了行駛技術上的困難跟安全疑慮,相較之下,Waymo 商用貨運行駛的道路變化較少,大多是由平淡無奇的高速公路、離開交流道,馬上就進入倉庫,此外,更有運輸費降低、貨櫃使用率增加、商業模式明顯等優勢,所以綜合評估來看,Waymo CEO 認為,無人貨櫃車、卡車發展會比無人轎車來的快速,同時也將變成 Waymo 主要戰略目標。

無人商用貨運的優勢使得很多第四級無人駕駛投資都集中在商用貨櫃車 (commercial fleets)和卡車。麥肯錫在 2019 年估計,無人商業貨運可以替整個運輸產業省下 850 億美金(約台幣 2.5 兆)到 1200 億美金(約台幣 3.5 兆)。省下的成本假如可以讓利給消費者,則以後的商品可以變得更便宜,消費者可更快收到包裹,而亞馬遜也一直是朝這個目標前進。早在 2015 年就有報導出亞馬遜對自動駕駛的野心,甚至已經申請到自動換道 (autonomous lane – switching) 專利,從最近 4.4 億美金(約台幣129億)的電子車 Rivian 和 30億美金 (約台幣883億)自動駕駛 Zoox 投資,不難看出以後的無人車的雛型,也就是用電力發動的無人貨櫃車、卡車。

物流倉庫也吸引了大量的投資

除了無人駕駛,大量資金也注入物流倉庫領域,這包含私募基金、電商、還有創投。而這所有的投資裡有一個共同處,就是物流倉庫的地點設置越來越靠近消費者,商家距離消費者是用 「一小時」 為單位,從下單到消費者手上,只需 2 – 3 小時。

全球最大私募股權基金之一黑石集團 (Blackstone Group) 5,000 億美金(約台幣 14 兆)房地產組合裡,物流倉庫就佔三分之一,其中,大約 1,700 億美金(約台幣 5 兆)是專注於 「最後一哩路」 倉庫。2019 年黑石從 Colony Capital 花了 59 億美金(約台幣 1700 億)買下更多接近都市的倉庫,而之後也將再繼續投資此領域。Ken Caplan (黑石合夥人) 甚至形容這筆投資贏定了。

電商品牌亞馬遜則是有 6 種不同類型的倉庫,最大的是 Sortable Center ,最小的是 Delivery Center。Sortable Center 主要位於偏遠郊區,Delivery Center 則屬於最後一哩路倉庫。2019 年亞馬遜有大約 200 個 Delivery Station,且今年站點總數會成長  42% ,約 84 個點。而除了私募基金與電商外,創投也積極地參與最後一哩路的擴張,例如,紐約新創 Bond 專注於找出空置的商業建築物,替品牌建立最後一哩路的都市倉庫,跟亞馬遜對抗;以色列的 Fabric 和加拿大的 Attabotics 共募 1.35 億美金(約台幣 39 億)來建立都市型倉庫。

零售戰略家劉潤認為零售是三個要素組成的,資訊流、現金流、與物流。消費者在亞馬遜了解產品介紹就是資訊流,決定購物時,被網站帶到刷卡付錢就是現金流,物流則是送貨到消費者手上。美國的網路購物,資訊流與現金流已經相當完整,唯一剩下增加消費者滿意度的方式就是快又便宜的物流。疫情發生導致了運輸瓶頸、阻礙了更快速成長的機會。但相信電商會加速腳步投資在無人駕駛與物流倉庫,接下來我們可以期待更好更棒的購物體驗。

作者:
Jason Chao,畢業於 Michigan Ross MBA,MBA 在學期間曾在 AppWorks 實習,而後對創投、商業模式創新、新技術非常感興趣。曾經任職於倫敦交易所,目前則於半導體法人關係就職。

(本文經投稿作者 Jason Chao 授權刊登,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新冠狀肺炎帶來的新投資機會〉。意投稿者可寄至:[email protected],經編輯檯審核並評估合宜性後再行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