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造成經濟衝擊,許多跨國企業生產供應鏈面臨斷鏈危機,各種國際議題更加劇了中國與美國之間的矛盾。當雙方的貿易戰更加深化,在中國設廠的企業,開始尋求除了中國以外的獨立生產資源。

印度此時便成為許多跨國企業遷廠的首選。身為全球第五大經濟體,經濟發展正迅速起飛,加上低廉的英語勞動成本,

供應鏈離開中國要去哪?「印度」或許最有潛力

美國 2019 年從中國進口高達 4,520 億美元的商品,這個龐大貿易額恐怕連許多國家的GPD總額都達不到。在低成本的新興經濟體中,僅有印度、墨西哥、印尼、巴西和泰國的 2019 年 GDP 超越這個數字,而其中又屬印度的 GDP 總額最高,達到2.9兆美元。身為世界第五大經濟體的印度,是否有可能填補企業脫離中國供應鏈的空缺?

美國印度戰略夥伴關係論壇(USISPF)主席 Mukesh Aghi 日前表示,約有 200 家美國公司打算將製造工廠從中國轉移到印度,因印度擁有廣大的英語勞動力、精湛技術、低廉的勞動成本,加上這個擁有13億人口的經濟體正在持續不斷的成長中,自然成為各國企業轉移供應鏈的不二之選。

循序漸進 鼓勵企業採行「中國加一」策略

為減少疫情直接帶來的經濟衝擊,《 哈佛商業評論 》建議考慮遷廠的企業,採用循序漸進式的「中國加一」(China Plus One)策略,調整生產供應鏈遷出中國的腳步。

意思是,在維持中國供應鏈生產時,逐步先將低風險或是高報酬的投資計劃轉移至印度,以達到分散風險的效果。

其實「中國加一」的概念,幾年前許多經濟學者就已經提出,不過隨著中美貿易戰開打、加上疫情造成的生產鏈斷鏈危機,這個策略再次被積極重視。印度此時也把握機會,積極與跨國公司接洽,並提出招商引資計畫、備妥土地,協助企業遷廠至印度進行生產。

印度政府正擬定計畫,強力吸引外企遷廠

過往常常聽到印度著名的出口物品是香料、紡織品、服裝、珠寶等,但印度現今身為全球第五大經濟體,印度政府也盼透過這波供應鏈的移轉,轉型成為出口導向的電子製造業生產中心。

印度在今年 3 月通過了一項生產激勵計劃(Production Incentive Scheme, PLI),提供優惠方案吸引外國公司前往印度設廠,希望振興國內的電子相關產業發展。

據印度媒體指出,蘋果(Apple)高層近期頻繁與印度政府官員開會,有意將在中國1/5 的手機產能轉移至印度,並通過富士康和緯創資通等承包商來擴大當地業務,盼在 5 年內可以將產值上升至 400 億美元(約台幣 1.2 兆元)。

而台灣政府近年積極推動新南向政策,在後疫情時代更看好印度的生產鏈供應潛能。台灣駐印度代表田中光近日接受印度雜誌專訪表示,台灣正為新冠肺炎衝擊後制定有效策略振興經濟,包括把握新南向政策與「來印度製造」機遇,與印度建立更緊密互利合作,台灣企業已在印度中部和南部建立電子產業供應鏈,主要產品包括手機、網路通訊設備及電腦等,並透過產業界舉辦的論壇與技術、知識的交流,同時尋求有效可行的合作。

參考資料來源

《哈佛商業評論》 As Covid-19 Disrupts Global Supply Chains, Will Companies Turn to India?
《ETtoday新聞雲》 擺脫依賴中國!蘋果有意轉移產線至印度 產值上看1.2兆
《聯合新聞網》駐印度代表受訪:後新冠肺炎時期 台印更緊密合作

(本文提供合作夥伴轉載。)

你可能有興趣

【Google 微軟加碼投資台灣】國發會公布 3 大趨勢,下半年加速遠端、5G、供應鏈轉型 
美國鐵了心「去中國化」!加速推動全球供應鏈撤出中國
共享單車管理不易,印度 Yulu 如何透過 IoT 突破瓶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