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眾汽車(左)及特斯拉電動車(右)。圖片來源:官網 LOGO 合圖。
百年車廠碰上疫情,前景雪上加霜
上一集在〈【全球汽車業八點檔】第二集:日產和雷諾冷戰後,在疫情下重燃愛苗?〉我們提到,雷諾和日產的聯盟早在他們的前總裁高恩逃跑前,就已經在經營遊戲上暗潮洶湧,利潤早在 2019 年就掉到 2 千多萬美元,一個全球性的汽車大廠,利潤比一家台灣的銀行還低。眼下面對疫情,雷諾、日產兩方不得不攜手同舟共濟。只不過面對新冠肺炎,如臨大敵的汽車廠可不只有他們。
《經濟學人》4月底的一篇專文,點名 Ford 和 Volkswagen 等世界前 8 大汽車老牌是「恐龍企業」!因為這些公司固定開銷龐大,總計一季的經營成本就要燒掉約 500 億美元,各國政府再怎麼紓困,要是疫情不趕緊好轉,等到年底,這些恐龍企業的老本恐怕還是會燒光。
這些老車場,跟不上新技術、新產品,經營模式又缺乏效率,即使沒有疫情,也早就危機重重。早在疫情開始前,歐美車廠的業績就已經嚴重下滑至少兩年了,疫情延燒之下更是雪上加霜,業績較2019年又掉了 50 至 70 %左右。
歐洲是老牌汽車業的大本營,擁有超過 1 千 4 百萬員工。疫情來襲後,汽車廠先紛紛暫停營業,接下來,儘管這些企業都在想辦法活下來,例如拿政府紓困預算、開始裁員、關閉工廠等各種「短期止血」的手段,但也都不是長久之計,幾乎沒有一家車廠能找到可以翻轉現況、長期營運下去的方法;對汽車廠員工來說,前景黯淡。
據《CNN》分析,德國汽車業在長期低迷的銷量下,在接下來 3 到 4 年間,將裁員10萬人,佔了目前德國汽車業雇用總人數的 12 %左右;而且,儘管在德國汽車業在中國廠區下滑的 42 %產能可以在中國疫情緩和後迅速回升,但有產量沒市場更糟,歐洲市場的銷量,卻需要至少 10 年才能回到 2019 的水準!美國汽車龍頭 Ford 也沒好到哪裡去,光是第一季就損失了 19 億,這樣下去,這年的損失,恐怕將達到 50 億。
全世界的汽車產業萎縮 15 ~ 20 %,即使亞洲市場相對樂觀,但也有 10 ~ 15 % 以上的衰退預估。

就連汽車大廠 BMW 過去連兩年利率都持續走低。圖片來源:《經濟學人》。
汽車巨擘們正被新時代碾壓,跟不上就只能灰飛煙滅
為什麼汽車業銷量會下滑如此嚴重?
首先,他們面對的消費者已經不同了。在汽車引擎發明後 100 多年的今天,車子已經漸漸不再是唯一能展示「地位象徵」的財產,年輕一代也因為都市交通擁擠,不愛開車、不需要車、更沒有動機去買一台車。
其次,汽車市場過去總是彼此互為競爭對手,很難合作,否則雷諾與日產聯盟也不會搞得一身腥;因此當新科技來襲,這些汽車廠無法一起攜手面對「共享經濟」、「AI 技術」的科技難題;當然也就打不過市場上「最具破壞性」的競爭對手特斯拉( Tesla )。對新世代的消費者來說,那些不能聯上網的車子,都是「上一代」的古董。
不過,儘管合作障礙高,但車廠們還是得面對現實,再多過往恩怨也得放下,試著找出共存方式。
德國兩大豪華汽車品牌 BMW 和賓士,也像雷諾和日產一樣合作,打算切入新市場。據《天下雜誌》報導,雙方合作的金額超過 10 億歐元,就是要對抗近年蓬勃發展共享汽車、自動駕駛車等新時代下的交通服務。如此建立長期戰略關係的方法,不僅能擴大彼此規模經濟,又能降低開發成本。
此外,德國福斯汽車( Volkswagen )與美國福特汽車( Ford )也有類似的聯盟,大家都想打敗 Uber 和 Waymo。當矽谷的軟體科技工程師把眼光放到車子上時,車廠已經不能再只當自己是個普通的車廠,而要以「科技公司」的思維去經營。
這並不容易,但幾間車廠還是努力嘗試。以發明汽車的賓士來說,他們就顛覆了自己的一次性銷售的傳統,推出了「訂閱經濟」,讓民眾可以繳月費、無限開。
除了推出新的商業模式外,很多車廠也開始在產品線上,直接揚棄傳統燃油車,轉向數位電動車市場。德國福斯汽車( Volkswagen )就曾表示,歐洲對廢氣排放的管制越來越嚴格,傳統汽車不跨足數位市場根本不可能存活。
任何一家車廠倒閉,都會是執政者的大麻煩,產業衰敗、失業率飆升等問題能讓整個執政團隊跨台,在政治上,各國政府部門也在想辦法給這些傳統車廠更多喘息和跟上時代的機會。
德國財政部長 Olaf Scholz 在 6 月初接受《 CNN 》專訪時,就表明,因應疫情的紓困,也會針對汽車業推出重要方向,包括很多給電動車的獎勵措施,例如德國政府撥出上億的額度,要給汽車業紓困,其中提供電動車的比例是雙倍,達到 25 億美金之高,而且對買車的民眾也有優惠,提供了 16 ~ 19 %的稅率減免。
德國財政部長強調,儘管是急救方案,也要重視「帶動未來改變、促進經濟成長」的產業。德國車廠不得不趕快面對改變,因為這些改變早就開始了;全球最強大的數位電動車特斯拉的起源,不在工業龍頭德國、也不自美國五大湖區的汽車搖籃,而是從美國西岸加州矽谷來的,汽車業無疑正在面對典範轉移的巨大挑戰,活下來或灰飛煙滅?誰能狠下心砍下無法新生的傳家寶,誰就有機會在時代的巨輪下逃出生機。
推薦閱讀
【全球汽車業八點檔】第二集:日產和雷諾冷戰後,在疫情下重燃愛苗?
【全球汽車業八點檔】第一集:NISSAN 老闆「權力遊戲」落馬後,上演越獄風雲!
【一支獨秀】特斯拉美國廠停工、17 年來沒獲利,為什麼股價逆漲七成?
參考資料
《經濟學人》:The car industry faces a short-term crisis and long-term decline
《商業內幕》:Elon Musk’s Symbiotic Relationship with China, Explained
《經濟學人》:Cloning Tesla: electric-vehicle wars in China
《天下雜誌》:老車廠的「終局之戰」!BMW與賓士聯手,能打贏Uber、Google嗎?
《CNN》:Germany hands out cash for electric cars as part of huge new stimulus splurge
(本文提供合作夥伴轉載。首圖來源:官網 LOGO 合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