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 25 日美國發生非裔男子遭白人警察壓頸致死的警暴事件後,全美各地發生多起示威與騷亂,美國長年種族不平等與警察濫用暴力的爭議也伴隨著「佛洛伊德之死」再次掀起一波討論。
這一波反種族歧視的運動,伴隨著人們對於執法機構的不信任也延燒到了科技業!這是因為以 AI 技術為基礎發展的「人臉辨識」可以作為警方偵辦案件的利器,因此,科技技術應用於執法是否適切、如何平衡科技與人權之間的距離等議題隨之浮上檯面。
回應反種族歧視運動,科技三龍頭:守護人權為重
在美國國會呼籲改革制度與體系、防止結構性種族主義的同時,科技大廠 IBM 4 月剛上任的執行長 Arvind Krishna 於 8 日向美國國會致信,信函中宣布 IBM 退出人臉辨識領域,也堅決反對將任何技術用於侵犯人權、大眾監控或種族歸納,成為種族歧視的幫凶。
這是首家美國科技公司針對「人臉辨識」,提出的正式聲明。
其實,人臉辨識自發展初期即飽受爭議,在公共安全與個人隱私之間的灰色地帶游移,然其卻被美國警方廣泛使用!而目前人臉辨識面臨的一個主要批評是,系統架構由白人主導開發,訓練的 AI 系統對於有色人種的辨識準確度較低,而且容易出錯。
跟隨 IBM 的腳步,科技巨擘 Amazon 也於 10 日在其官網宣布,將暫停提供警方使用該公司人臉辨識系統「Rekognition」一年,目的是為了給美國立法者餘裕的時間,期望能立法確保人臉辨識軟體符合倫理道德。
對此,Microsoft 總裁 Brad Smith 在 11 日接受華盛頓郵報專訪時透露,在美國制定出以人權為主的國家法之前,Microsoft 不會向警察部門出售人臉辨識相關的技術或服務。
人臉辨識的市場規模會因此萎縮嗎?
美國三大科技公司接連針對「人臉辨識」發表立場,停止銷售、放棄技術等聲明不禁讓人好奇此技術的未來發展。
根據 CB Insights 的 AI 發展趨勢報告,人臉辨識在 2019 年已成為人工智慧發展最具規模且普及度高的科技,而調研機構 Adroit Market Research 更預測,人臉辨識市場規模預計將在 2025 年達到 120 億美元。
的確,隨著人工智慧(AI)的發展,配合更高速度的積體電路,人臉辨識的技術突破,已經有很多落地的實際應用,舉凡社區門禁系統刷臉即可入門、智慧型手機人臉解鎖、數位相機輔助人臉拍攝時對焦、在圖片中協助識別人物等,都為人類生活帶來許多便利。
但相對的,它也衍生出許多資訊安全與個人隱私的隱憂,如準確率高低、是否符合法律與道德標準、侵犯隱私權、政府濫用等,甚至如果這項技術應用在人權的犯罪防治工作上,就有可能引發歧視問題。
技術應該是中立的!不應該是為了便利而偏頗任一方。三大巨頭的聲明會對人臉辨識未來的場域應用、法律規範等產生什麼樣的影響與變化呢?
參考資料
- 《BBC》:〈IBM abandons ‘biased’ facial recognition tech〉
- 《CNN》:〈Amazon will temporarily stop providing its facial recognition software to police〉
- 《CNN》:〈Microsoft says it won’t sell facial recognition technology to US police departments〉
- 《Forbes》:〈IBM, Microsoft And Amazon Not Letting Police Use Their Facial Recognition Technology〉
(本文提供合作夥伴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