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決策】MIT 最夯的「系統動力學」,教你找尋難解問題的突破點

MIT 最夯的「系統動力學」,教你找尋難解問題的突破點。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本書】面對快速的工作節奏、排山倒海的待辦事項,如何更有效地回應老闆或同事的期望,顯得相當重要。

本文將介紹 MIT 管理學院最夯的「系統動力學」,告訴你如何洞察到直覺上難以看清的事物本質。

向不容出錯、最會管理風險的NASA學決策》作者中村慎吾曾就職於日本的智庫研究單位,之後進入美資投資銀行,參與企業財務策略分析、資金籌備、企業的併購(M&A)等工作。後來轉職至經營管理顧問公司,以日本分公司高階主管的身分,負責大型企業的管理顧問事項。2002年起以個人與工作團隊名義,在商務雜誌上發表許多的文章。(責任編輯:施怡婷)

「《科技報橘》徵才中!跟我們一起定位台灣產業創新力 >> 詳細職缺訊息
快將你的履歷自傳寄至 [email protected]

分析[企業系統時,]可利用下方的「因果回饋圖」(Causal Loop Diagram),將複雜的因果關係視覺化,包括各種回饋作用在內,掌握整體的問題構造。

善用因果回饋圖,快速了解企業合併收購的地雷區

上方圖表顯示,當企業欲透過 M&A(合併與收購)帶動企業成長時,須考量的相關因素和各因素的因果關係。

圖中的箭號,標示各因素的因果關係。箭好兩端的「+」與「—」的符號,表示因果關係的變化型態。箭號+符號,兩者的意思是:原因要素改變時,結果因素會受到什麼影響。

若因果關係是同向變動「增→增(原因要素增加,結果要素也隨之增加)」或「減→減」,則方向為正(+);若為反向變動「增→減」或「減→增」,則方向為負(—)。

例如,當企業透過收購其他公司而逐步擴大規模,就能強化對供應商與企業客戶的影響力,也就是能提高公司的市場力量;因此在圖表之中,從「合併/收購」到「市場力量」的因果關係發展方向為正(+)。

另一方面,若市場力量提高,企業就能降低產品的單位成本,因此該圖表從「市場力量」到「單位成本」的因果關係箭頭上,加註了負(—)。

水火不容的組織文化會抑制企業成長

各箭頭的因果關係可以構成一個回饋環路,而整體共有好幾個回饋環路。

當一個回饋環路的『—』號的個數總合為偶數時,為正回饋環,稱之為「自我增強型環路」。

相反地,當一個回饋環路的『—』號的個數總合為奇數時,則為負回饋環,稱之為「自我調節型環路」。

在圖表裡,若我們檢視「資金來源→合併/收購→規模/範疇經濟→單位成本→價格→產品魅力→市場占有率→銷售量→銷售額→資金來源」這個環路,裡面包含了2個「—」,所以這是自我增強型環路,可帶動企業成長,即發揮錢滾錢的效果。

另一方面,「資金來源→合併/收購→企業文化的融合→單位成本→價格→產品魅力→業界總需求→銷售量→銷售額→資金來源」這個環路包含了3個「—」,所以是自我調節型環路,會抑制企業的成長。這是因為併購不同文化的企業後,水火不容的組織文化可能會妨礙企業進行整合,導致業績委靡不振。

在複雜的問題中,自我增強型環路與自我調節型環路交互作用下所引起的「動態」變化,多數在本質上都很重要,分析者必須基於這些變化,擬定改善(解決)方案。

此時,為了用最小的力量獲得最大的成果,利用因果回饋圖找出「槓桿點」(Leverage Point),會是一個關鍵的突破點。槓桿點是指適合對系統施加變化的「地方」,以解決問題。

想解決難題?找尋與「與直覺相反」的槓桿點

在這個地方實施改善(解決)策略,就能產生「槓桿效應」,用小的力量創造持續且顯著的變化。

複雜系統中的槓桿點,通常都「與直覺相反」。讓我們以全球經濟問題為例,來思考看看。

世界上存在著貧困、饑荒、失業、資源枯竭、環境破壞、治安惡化等,堆積如山的問題。雖然我們對這些問題祭出各種解決之道,但問題完全沒有消失的跡象。例如,即使空汙嚴重的都市對空氣品質設定嚴格的標準,但也只能降低汙染程度,很難讓空氣變得乾淨清新。

以有效解決上述問題為目的而實施的分析,明確指出,全球經濟系統中,人類應該介入的槓桿點為「人口及經濟成長」。特別是成長的變動方向。我們應該讓成長速度減緩而非加快,才有助解決問題。上述許多問題,都是經濟成長的弊病,為了減緩問題,必須能緩和弊病的反饋機必須發揮作用。藉由減緩系統的速度,就能爭取必要的時間,使系統發揮充分調適的功能。

用開車為例說明,會比較好理解這個觀念。為了提升行車安全,汽車製造商不斷研發相關技術。此外,駕駛人也必須在更新駕照時,參加講座課程,學習駕駛技巧。雖然這些作法確實有一定的效果,不過確保行車安全的首要條件,是不開快車。如此一來,駕駛人就能適時踩煞車,讓開車的自我調節型環路發揮作用。因為提升行車安全的槓桿點為「車行速度」。

MIT 最夯的「系統動力學」教你如何看清的事物本質

讓我們再回顧一下情境風險。若存在著正向與負向反饋,一開始認為不須在意的遠因,也有可能經過長時間的發酵,而引發嚴重的事件。因此,分析者可以建構一或兩個以上的情境來考量這些風險因素。並且,找出適當的槓桿點之後,擬訂有效對策與否,也會改變情境結果的嚴重度。像這樣,想要鉅細靡遺、無一疏漏地建構重要的風險情境,不能忽略反饋的影響。

到目前為止,對於回饋的相關說明是基於「系統動力學」(System Dynamics)進行討論。系統動力學是代表系統思考的一大派別,是由原本活躍於麻省理工學院工程領域的研究員傑.福瑞斯特(Jay W. Forrester),在 1959 年調至同校管理學院後,所創立的知識體系。

福瑞斯特教授,雖然同時也是研發數位電腦的先驅者,成功打造麻省理工學院第一部一般用途的數位電腦,留下輝煌成績,但他也將回饋控制原理,應用於社會經濟系統中。

系統動力學,讓人們得以洞察到直覺上難以看清的事物本質,這個武器不僅能應用在企業經營上,也適用於經濟發展、環境變化、社會不安、都市衰退、心理學、生理學等廣泛的領域。前面介紹過全球經濟潛藏的各種問題,「槓桿點=成長」的結論,也是基於福瑞斯特教授的分析得來的。系統動力學,現在仍是麻省理工學院管理學院的超人氣課程之一。

向不容出錯、最會管理風險的NASA學決策。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向不容出錯、最會管理風險的NASA學決策》,由 天下雜誌 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Flickr CC Licensed。)

延伸閱讀

給電商的快速成長攻略:想當 Amazon 第二,你得管理好這 3 大報表
專案管理必備 3 個基本功:不會寫 code 沒關係,至少要會畫 wireframe 吧!
捨棄複雜的 CRM 系統!SugarCRM 結合 AI,銷售決策、關係管理全都數位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