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思維陷阱「所羅門悖論」:為何人類能聰明論斷他人問題,對自己的處境卻無能為力?

【我們為什麼挑選這本書】人類很容易陷入謬誤思維,「所羅門悖論」就是其中一項:人通常能聰明論斷他人問題,卻無力處理自己的狀況,甚至陷入情緒的漩渦中。作者大衛.羅伯森透過《為什麼聰明人會做蠢事?》一書,分享處理所羅門悖論的思維技巧:自我抽離,保持與事件的距離。(責任編輯:郭家宏)

培養智慧的方法很多,富蘭克林的道德認知代數只是其一。有些深入的見解源自於「所羅門悖論」(Solomon’s Paradox)現象,典故來自西元前十世紀傳奇的以色列國王所羅門。

根據聖經記載,上帝出現在所羅門的夢裡,要在所羅門統治時期的開端送給他一份特別的禮物。所羅門沒有選擇財富、榮耀、長壽,反而選擇智慧的判斷力。他的洞見隨即面臨考驗,故事是兩位妓女出現在他的面前,兩人都說自己是某位男孩的母親。所羅門令人把男孩切成兩半,他知道真正的母親寧願放手,也不願見到兒子被殺。於是世人公認他做的決定象徵著公正的判斷力,凡遇疑難雜症皆不辭千里前來詢問他的看法。他帶領人民邁向富饒,興建耶路撒冷聖殿。

不過,據說所羅門在私生活上卻難以發揮聰明的判斷力,他任憑毫無節制的私慾支配著生活。比如說,儘管他是猶太祭司長,卻蔑視《妥拉》(Torah)誡命 ,妻妾上千人,還累積大量個人財富。他成了無情貪婪的暴君,深陷風流韻事,更沒教導繼位者做好掌權的準備,王國最終陷入混亂與戰爭。

所羅門悖論:人能聰明論斷他人問題,對自己的處境卻無能為力

三千年後,葛羅斯曼在其設計的智慧測驗裡發現同樣的「不對等」情況。很多人就跟所羅門一樣,對別人的兩難處境能聰明論斷,對自己的問題卻顯得無能為力,原因出於他們對面自己時更顯自負,更不懂得妥協,這是另一種偏見盲點。我們覺得受到威脅時,這類錯誤似乎就成了特別的問題,引發了所謂的「熱」情緒處理(hot emotional processing),思維既狹隘又封閉。

幸好我們可以實踐「自我抽離」,運用所羅門悖論,讓情況變得有利自己。若想感覺看看這種做法的力量,請回想最近一次惹你生氣的事。現在「往後退幾步」,就像站在房間另一端觀察自己,或者看著電影螢幕上的自己,然後對自己描述當時的情況。你有什麼感覺?

密西根大學心理發展研究學者伊森.克羅斯(Ethan Kross)做了一系列的實驗,證明這個簡單的過程能促使人們以更自省的態度看待自己的問題,而且是使用「冷」處理,而非「熱」處理。例如,他發現人有可能以更中立的用詞去描述情況,開始尋找自己不滿的基本理由,而不是關注微不足道的細節。

保持與事件的距離,就能以其他角度和背景脈絡來思考整件事

想想以下兩個例子吧。第一個例子是站在「沉溺其中」的第一人稱角度。

「我嚇到了,男朋友竟然對我說,他無法跟我建立緊密的關係,因為他覺得我以後會下地獄。我坐在宿舍走廊上大哭,努力向他證明我的宗教跟他一樣……」

第二個例子是疏離的觀點:

「我能夠更看清論點……我最初比較同情自己,不過我接著開始理解男友的感受。他的感受或許不理性,但我理解他的動機。」

第二個例子能看到事件變得不那麼個人化,也更抽象,當事人開始跨出自身的經驗,試著去理解雙方的衝突。

克羅斯強調這並不是另一種迴避或壓抑的方法。他在訪談時向我表示:「我們的概念並不是要把他們從事件裡拉出來,而是要給他們一點距離,讓他們往後退一點,然後請他們以更健全的立場去面對情緒。若是站在沉溺的角度處理事情,往往會把重點放在自己身上。保持距離就能切換到意義製造模式,以其他角度和背景脈絡來思考整件事。」

此後,克羅斯使用不同形式的自我抽離,多次得出同樣的研究結果。比如說,可以想像自己是牆上的蒼蠅或者善意的觀察者,也可以試著想像遙遠的將來,年紀更大、更聰明的自己回頭去看過去的事件。只要站在第三人的角度去談論自己的經驗(「大衛正在跟娜塔莎講話,當時……」),也可以帶來必要的觀點變化。

克羅斯指出,其實很多人自然就懂得用自我抽離法處理令人不快的情緒。他提到籃球選手勒布朗.詹姆斯(LeBron James)的訪談,詹姆斯說明自己何以選擇離開克里夫蘭騎士隊(該隊扶植他的事業),轉往邁阿密熱火隊。「我不想做出情緒化的決定。我想要做對詹姆斯而言最好的決定,做讓詹姆斯開心的事。」同時,馬拉拉.尤薩夫扎伊(Malala Yousafzai) 也運用類似做法,讓自己更有勇氣對抗塔利班恐怖分子。「我以前覺得塔利班把我給殺了,後來我(對自己)說,如果他來了,馬拉拉,你會怎麼做呢?然後,我回答自己,拿鞋子丟他就好了。」

自我抽離不僅有助於處理個人問題,對公眾議題也有幫助

若能自然而然用這樣的方法站在全新的角度,可以獲得很多實質的幫助,例如降低焦慮、沉思等。站在一定距離外的角度,甚至有助於一群受試者更有勇氣面對現代生活中大家最害怕的事──公開演說。相較於站在第一人沉溺角度的控制組,受試者運用自我抽離法做好演說準備,承受威脅的生理跡象較少,焦慮感也較低。觀察者在評判演說表現時也能明顯看出這些優點,認為他們的演說更有信心、更有力量。

在前述各例,自我抽離法有助於受試者避開自我中心的「熱」認知,免得加強內心偏見,如此一來,心中想法不再用於滿足自己的氣憤、恐懼或受到威脅的自尊。葛羅斯曼果然發現自我抽離法在個人危機(例如不忠的伴侶)方面可解決所羅門悖論,也就是說,人對妥協會採取更謙遜開放的態度,更願意考量互有衝突的觀點。葛羅斯曼向我表示:「變成觀察者的話,就會立刻進入這種追根究柢的模式,設法把情況梳理清楚。這種模式幾乎與智識上的謙遜一同發生,能考量不同的角度並予以整合。」

自我抽離也會對你的情感關係造成影響。西北大學的伊萊.芬克爾(Eli Finkel)帶領的研究團隊以兩年為期,追蹤 120 對已婚伴侶。結果發現,婚姻關係一開始的弧線就不樂觀,第一年的關係滿意度多半會急轉直下,失望與不滿開始累積。不過,一年後,芬克爾請半數的已婚伴侶參加自我抽離短期課程,比如說,透過冷靜的觀察者目光來想像爭吵的情況。

相較於典型的關係諮商,自我抽離法只是一小步。自我抽離課程的長度總共約 20 分鐘,卻能轉變雙方的愛情故事,採用有建設性的做法來處理雙方的差異,在接下來的一年,關係會變得更親密更互信。反之,控制組的不滿持續累積,接下來一年的關係會不斷惡化。

前述都是很私人的問題,但在沒那麼個人的問題上採取疏離的角度,似乎也有去除偏見的作用。例如,請葛羅斯曼的受試者想像其他國家的公民會怎麼看待即將到來的選舉,受試者對於互有衝突的觀點會採取更開放的思維。實驗過後,葛羅斯曼發現受試者也更有可能應邀報名參加跨黨派討論小組,該小組會提供進一步的客觀證據,而由於前述干預措施使然,受試者會更開放地接納對話。

隨著研究的進展,葛羅斯曼更開始審視該作用的發生要件,藉此找出成效更高的自我抽離技巧,改善人們的推理能力。有種方法格外有用,請想像自己正對著 12 歲的孩子解釋議題。葛羅斯曼推測這種方法應該能讓你的態度變得更謹慎,避免任何偏見影響孩子幼小天真的心靈。

葛羅斯曼的團隊把這種現象稱為「蘇格拉底效應」(Socrates effect),這位謙遜的希臘哲學家改正了偉大的以色列國王的自我中心主義。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為什麼聰明人會做蠢事?》,由 商業周刊 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Pexels CC Licensed

延伸閱讀

高智商不等於聰明!為什麼專家常常堅持己見又容易出錯?
擺脫金魚腦的學習技巧:打散時間、持續複習,透過「15 分鐘」檢視學習成效
在家從零自學沒問題!22 歲數據工程師大推 3 本必看的機器學習入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