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國際戰略與經濟策略的角度分析:台積電應該赴美設廠嗎?

台積電廠房。圖片來源:台積電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台積電應該在美國設廠嗎?反對者認為,台積電赴美設廠,可能會導致台灣廠被掏空。此外,華為也是台積電的大客戶,目前台積電美中通吃,若前往美國設廠,代表台積電對中國攤牌、劃清界線,將影響台積電的業務。

在本文中,作者《普通人的自由主義》以國際戰略與經濟策略的角度反駁上述論點,並說明:台積電赴美設廠符合台美雙方的利益。(責任編輯:郭家宏)

華爾街日報說美國政府正和台積電談美國設廠一事,同時進行的還有英特爾和三星在美國的擴產。美國晶片生產過於「依賴台灣、南韓和中國」,尤其是台灣,台積電太大太重要,事涉國家安全,我認為美國政府加大力道施壓台積電是再自然不過的事,台積電很難說不。如果台積電到美國設廠不可避免,那問題就在於,美國的產能要佔多大,技術層面要多高。身為台灣產業最重要的支柱,台積電如果在美國大規模投產,台灣政府一定會擔心把在台總部掏空的問題,擔心影響台灣經濟成長的問題。

但我不這樣認為,雙贏的結果很容易達成,因為台美戰略利益目標、社會價值目標,相當一致。

台積電加入美國隊,可取得國際的信任

以豐田汽車來看,美國的生產規模不小,但豐田並沒有掏空日本總部,豐田不但把最核心的技術留在日本,還賣更多汽車相關產品給美國,豐田在美國的利潤,還可以算成日本的 GDP,美國大多數人民,也對豐田汽車充滿好感,已經沒有像八零年代那種排日問題。想像台積電在美國的規模也許可以達到南科的大小,台積電在台南、新竹兩地遊走的工程師、高管,並不會讓新竹空洞化,只是人員往來更密集,而讓台積電生意越做越大。把美國廠做成南科的大小,應該沒有問題。

更重要的是,TSMC 正式變成美國隊帶來的巨大商機。美國高科技產業的去中國化,已成定局,美國還會加速要求其它先進國家配合打壓中國的科技發展,如果台積電適時變成美國隊,形成和英特爾一樣重要的國安支柱,那才是真正的未來發展所在,所有的先進國家,都可以放心向台積電採買。就像 5G,美國打壓華為,扶植的是瑞典的愛立信和芬蘭的諾基亞,因為美國自己沒有廠商,美國也不用有,只要盟友有就可以。台積電不應該再吃著華為的鴉片,要趁此良機戒掉。

美國錯把「非盟友」中國當合作夥伴

從美中貿易戰以來,美國社會逐步醒悟製造業棄守所造成的困難,許多人看著口罩、防護衣、呼吸器等生產,都受制於中國,非常不高興,現在想盡辦法讓製造業回籠美國。這是一個勢,但我認為這個勢,逆反美國自由市場經濟的自然發展。美國當然要有製造業,但不該是口罩業。美國造的是火箭、波音客機、晶片和特斯拉,美國還要投入資源在其它的新興行業,也許不少人不以為然,但我認為錢投在推特、臉書,不一定是浪費資源。美國沒有「提早脫離製造業」的問題,甚至把中低階製造外包,都不是壞事,這只是資本主義市場產業興衰的正常循環。

美國的問題在於,美國脫離中低階製造業的時候,錯把中國當成日本、台灣和南韓,被中國巨大的市場誘惑,被共產黨政府誤導,而選錯了合作夥伴。只要共產黨還在當權,只要中國沒有民主自由化,只要中國不是美國的盟友的一天,製造業靠中國,那是把身家性命壓在敵手的身上,神經病才進行這樣的國家經濟策略。

所以台積電積極配合美國政府到美國設廠,有多重的意義,除了為自己好,也讓美國政客知道,製造業給盟友做,不但雨露均霑,共享繁榮,美國還可以在安全上,得到完全控管,而更可以放心讓台灣、日本、南韓這些小老弟,一起和美國發展經濟,守護人類文明,並且讓人民自由與社會富庶。

(本文經 普通人的自由主義 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出處。首圖來源:台積電

更多關於台積電的資訊

【台廠準備出海】川政府加速推動台積電赴美設廠,半導體全面美國製造
【數位身分證延後換發】晶片由台積電生產,卻因疫情無法引進高防偽晶片卡技術
台積電首度公布 3 奈米時程:2021 年試產,目標 2022 下半年量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