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未來的工廠,人類能夠用肌肉訊號控制「機械」。麻省理工學院(MIT)的電腦科學與人工智慧實驗室(Computer Science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Lab, CSAIL)在 27 日發布影片,展示透過「肌肉訊號」控制無人機的技術。
透過感測肌肉訊號,無人機精準穿過三個小環
根據影片,操作者在手臂上穿戴傳感裝置,並透過手臂動作操控無人機,讓它通過三個小環。根據《MIT News》的描述,這款裝置透過肌電圖(electromyography)與動作感測來操作無人機,並不是透過視覺辨識等技術。
操作的時候,使用者將裝置穿戴在手臂上,讓感測器偵測二頭肌、三頭肌與前臂的肌肉訊號,演算法能夠即時處理肌肉訊號並傳輸給無人機。由於使用者僅需穿戴感測器,不需再設置其他的裝置,因此能降低操控的成本。
根據測試,在 1,500 個手臂動作中,無人機可以正確回應 82% 的動作,精確地穿過圓環;此外,無人機也能正確辨識 94% 的提示手勢。
該裝置可讓機器人辨識非影像、語音資訊,提升人機互動的流暢度
研究者 Joseph DelPreto 表示,透過這款裝置,可以讓機器人辨識非影像、語音的資訊。根據《MIT News》的描述,僅用影像的話會遺漏一些資訊,例如影片中有人舉起箱子,但我們很難判斷他舉箱子的困難度,但如果在手臂上裝設肌肉感測器,機器就可以獲得更多資訊,讓力道更精準。
由於它讓人機互動的過程近似於人人互動,操作更直覺,人機互動更流暢,使用者僅需要經過少許訓練即可操控。研究人員的終極目標,就是讓這款裝置應用於人機互動場域。例如透過 VR 裝置操控無人機,用於施工現場的監工,減少作業人員涉入危險的機會;或是研發程式更簡便,所需訓練更少的協作工具,讓操作者能更快上手,企業也更好維護。對製造業、營建業來說,這款技術都是未來營運的福音。
參考資料來源:
1. 《MIT News》:〈Muscle signals can pilot a robot〉
2. 《TechCrunch》:〈MIT muscle-control system for drones lets a pilot use gestures for accurate and specific navigation〉
(本文提供合作夥伴轉載。首圖來源:MIT News)
延伸閱讀
10 美元訓練機器人!麻省理工學院發布低成本感測器手套,物體識別率可達 76%
無人車感測技術救了川普,用「光達」技術蓋虛擬圍牆更省成本!
美韓科學家研發腦神經迴路植入裝置,能夠用「手機」控制並執行神經元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