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融科技(FinTech)席捲全球,在人手一機的時代下,行動支付成為常態,更躍升金融業積極進攻的新興市場之一。然而,每家銀行皆推出自己的行動支付服務,且每每轉帳都要經歷繁雜的過程,用戶得離開聊天畫面打開支付 App,登入後在跳轉回聊天界面複製帳戶號碼,最後再回到 App 完成轉帳手續,儘管用戶早已習慣線上轉帳過程,但這真的是「替客戶著想」的服務體驗最佳解嗎?
為了打破使用者傳統要在聊天應用程式與金融服務平台、App 間轉換的麻煩,創造無斷點的金融體驗,渣打國際商業銀行(以下簡稱渣打銀行)於 2019 年推出全台首創的鍵盤銀行服務(SC Keyboard Banking),只要打開鍵盤就能即刻轉帳給指定用戶,從行動支付服務叢生的金融 App 中找出服務效益高的利基市場。
掰掰!登入帳號、找銀行號碼等瑣碎轉帳手續
SC Keyboard Banking 最大的特色即是把轉帳、發紅包、查詢即時匯率三項台灣民眾最常使用的銀行服務「放進」智慧型手機的輸入鍵盤。
過去,民眾在手機上與朋友交談,如果遇到需要付款的情況,除了記在腦海,事後再拿現金給對方,只能跳離原本的聊天視窗,登入網銀 App 或行動支付工具去轉帳。跳轉的現象雖然不足為奇,但卻像是使用金融服務不得已接受的「一根刺」,令人感到麻煩,而 SC Keyboard Banking 恰恰就是針對使用者痛點設計。「SC Keyboard Banking 服務改變了我與同事間的金錢往來習慣,」任職於科技業的渣打網銀用戶林先生對此相當有感。
林先生談到,因為任職公司位於科學園區,中午用餐比較不方便,經常得拜託同事幫忙帶午餐或飲料回來,但都得等到對方拿到餐點回來後才能給錢,就算可以用App 提前給,但只要想到還要登入、跟對方要 QR code 就覺得卻步。但在透過 SC Keyboard Banking 的快捷鍵服務,林先生能夠減少登入、點選按鈕等瑣碎的轉帳門檻,在不跳出聊天界面的情況下,直接將餐費傳給同事,不僅不怕忘記給錢,也不用讓同事找零。

更重要的是,隨著年初全球公共衛生危機越演越烈,採用行動支付不僅可以減少觸碰零錢紙鈔的次數,更能節省付帳時無數翻找零錢的時間。林先生指出,台灣行動支付工具種類相當多,如果同事不是使用同ㄧ種支付工具,最終還是得用到現金。渣打銀行開發 SC Keyboard Banking 做到只需銀行帳戶就能完成轉帳、克服了不同系統的付款限制,更節省用戶無謂的跳轉行為、降低操作門檻;在非常時期,SC Keyboard Banking 也能替保護自己與他人盡一分心力。
轉帳不用背帳號,輸入電話號碼就行
渣打銀行也發現,除了跳轉介面的使用麻煩之外,消費者也十分不喜歡、也不會記得親友的轉帳帳號。
任職於科技業的渣打網銀用戶陳先生指出,SC Keyboard Banking 不只能在原來的聊天視窗直接轉帳,還有電話號碼轉帳功能,「因為不用特別去記朋友的銀行帳號,只要輸入電話號碼就可以,就算朋友不是渣打銀行客戶也能收到錢。」
陳先生談到,以前和朋友出遊,如果有遇到先付款的情形,他都會透過 Splitwise 分帳 App 計算每個人的應支付款項,再從皮夾拿錢。在採用 SC Keyboard Banking 的服務後,不只在計算需要分擔的花費後,能直接用電話號碼轉帳,朋友更可以「在收到轉帳通知後,可以自行決定想轉入哪家銀行戶頭,讓收款相當有彈性。」
除了考慮到收款彈性外,SC Keyboard Banking 也針對使用便利性做設計,無論使用者手機採用哪種平台(Android 或 iOS)或是使用何種 App,都能透過 SC Keyboard Banking 無斷點付款,如此一來便打破支付 App 的系統門檻,成為一個跨平台、軟體的電子支付工具。除此之外,只要在行動網銀App裡預設轉出帳戶、開啟 SC Keyboard Banking 鍵盤提示二步驟,渣打銀行用戶即能簡單迅速的啟用服務。
不用進到銀行 App,也能隨時問 Stacy 信用卡帳單刷了多少
考量到民眾生活與手機的黏著度越來越高,面對金融問題需要即時解惑的速度變快,渣打銀行也正式推出 LINE 官方帳號,並內建智能客服機器人 Stacy,提供無時差的金融詢問服務,舉凡最新產品、服務優惠、查詢分行與 ATM 地點,抑或是信用卡的交易金額等,Stacy 都能即時為客戶解答,創造 360 度的金融服務體驗。
雖然 Stacy 上線才數個月,卻已經獲得渣打用戶的肯定,舉凡林先生和陳先生都在服務上線時,已綁定個人資訊,並說到經常在LINE上查詢信用卡帳單金額,減少進到銀行 App 中查詢的時間,「這樣才知道自己這個月還可以花多少錢,」陳先生解釋到。
從電子支付工具 SC Keyboard Banking 到智能客服機器人 Stacy,不難看出渣打銀行的數位金融策略,就是從使用者角度思考,持續應用各項貼近消費者的新技術,滿足日常生活中的金融需求,進而為用戶創造最佳的行動金融體驗。
(本文提供合作夥伴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