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是全球 3C 產品的代工大國,製造商除了具備充足製造知識與技術,更在工業 4.0、工廠智能化的潮流下,積極擁抱數位轉型,導入新興科技加速產能提升,增加國際競爭力。不過,工廠智能製造轉型並非導入 AI 或物聯網解決方案就算成功,台達智能製造事業處電子組裝行業部副理陳裕任指出,電子組裝產業有其特殊條件,要打造合身適用的智能製造系統,除了軟硬體外,是否具備解決方案導入的實戰經驗更是成功關鍵。
刺激工廠轉型,內部、外部兩大原因
過去幾年製造業的產業環境出現大幅變動,這些變動都對電子組裝業帶來嚴苛挑戰。台達表示,外在大環境由於中美貿易戰開打,迫使製造業改變生產策略,陸續開始將集中於大陸製造基地的生產模式調整為分散至全球各地。然而,於不同國家設廠將面臨在地地理、文化、建設不同的挑戰,不僅現有的生產模式無法全盤複製,更可能延遲擴廠時程,導致產能降低。
至於產業內部的挑戰則來自人力。台灣人口持續負成長,再加上製造業並非年輕族群的優先就業選擇,這兩大因素讓台灣製造業的勞力不足,除此之外,作業人員的素質差距也是造成產線效率不彰的主要因素,尤其是需要多道工序、高度精密的電子組裝業更是如此。
為了解決對內對外兩大挑戰,製造業必然需要導入自動化生產系統,透過自動化設備的標準化生產模式,讓產線運作順暢,產品品質趨於一致,從而解決人的變異問題。但對電子組裝業來說,電子產品的結構複雜,無可避免的產線上有多處工序還是要以手工完成,因此導入全自動化產線的無人工廠解決方案有實質的難度,人機協同會是最合適的落實方式。
數位轉型 3 大重點
沒有 100% 自動化,不代表電子組裝業無法智能轉型。在競爭力考量下,電子組裝業的智能製造需求日趨強烈,原因在於製造業的擴張規模擴建的同時,唯有智能化才能精準管理產線。此外,數位系統也能更快速因應多變的外在環境,例如肺炎疫情過後,多處廠房將逐步復工,工廠可透過遠端監控或生產模式調整的智能系統,縮短復工時間,迅速恢復產能。也因為大量使用智能設備,大幅減少對人工的依賴,減少衝擊。
台達是從電子組裝起家,累積多年成長、轉型經驗,針對相關智能製造系統建構,台達點出需要特別注意的三大重點,第一是系統投資報酬率的設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