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初期的主力產品是 DRAM,為何要退出晶片事業投身 CPU?

【我們為什麼挑選這本書】英特爾創立之初的主力產品是 DRAM,然而日本 DRAM 廠崛起後,英特爾業績逐漸惡化,而當時的高層決定放棄主力產品,投身 CPU,成功讓英特爾轉型成功,再創事業高峰。

在《猶太人每天鍛鍊的 WHY 思考法》一書中,作者分享提升思考力的方式,其中一個是跳脫前例、慣例、成功事例、經驗法則等等,將思維解放,替事業困境想到全新的解決方案。(責任編輯:郭家宏)

假設你是小學的國語老師。

有個五年級學生指著課本的目錄,問道:「為什麼一定要照這個順序?」你會怎麼回答呢?

學校的課程一般都是依照課本目錄的順序進行,不過小時候大家應該都有這樣的疑惑吧?

教科書中寫的知識、老師說的話都對……大部分的人都是這樣被教育大,即使覺得怪怪的,也不會懷疑課本的順序,而會依老師的指示打開課本,把黑板上的字抄在筆記本上。

但如果是什麼事都要辯的猶太小孩,也許會蹦出這個問題:「順序為什麼是這樣?」如果是你,會怎麼回答呢?

a. 說:「照順序進行理所當然啊!」不把問題當一回事。
b. 說:「你亂說話讓老師很困擾,這樣課不是上不下去了嗎?」要他注意態度,不要擾亂團體秩序。
c.說:「你覺得什麼樣的順序比較好?」問問孩子的想法。

對問題的反應大約可分成兩種:一種是「照規定的順序進行理所當然,小孩子任性的發言沒辦法每句都聽」搪塞問題;另一種是「小孩子講的話也有一番道理,改變順序說不定也很有趣」,積極看待問題。

選擇哪一項,就可以知道你的思考有多大彈性。課本的目錄一定要按順序進行嗎?一般而言,目錄的順序安排確實有考量兒童的學習能力,照著進行是一種選擇。

不過,教室裡有很多種兒童,也有很多種老師,絕對不會完全一樣。照理說,應該要考慮適合眼前兒童的順序來教學才對,但每年沿用下來,就會覺得理所當然,而且也因為習慣,課程總是能夠順利進行。於是,自然而然就會覺得應該要按順序教。這其中就存在不思考的陷阱。

前例、慣例、成功事例、經驗法則等,都會限制思考

我們會在不知不覺中為思考加上框框,也就是拘泥、執著於某種想法,要彈性思考就更難。認定「這個就是這麼一回事」「上課就是要依課本的目錄進行」就是如此。

試想日常生活中的對話,如果你常說「一直以來都是這樣」「怎麼可能有這種想法」,最好要注意,你的腦子可能不知變通。尤其脫口便說出「一直以來都是這樣」的人,很可能根本沒在思考。

此外,前例、慣例、成功事例、經驗法則等,都會限制思考。

在早期,工作上沿用前例與經驗法則或許是好事,但現在如果沒有因應環境變化改變自己,就會被淘汰。甚至許多企業拿手的「改善」,也不足以在急劇變化的環境中生存。

追求「讓好東西更便宜」的改善,只是在相同框架、既定路線上提高性能和精密度而已。只要有技術能力,任何公司都能模仿,很容易就會變成毫無幫助的消耗戰。

在成熟市場(Mature Market,指低成長率、高市占率的市場)做跟以前一樣的事,只會捲入價格競爭而疲乏。這時必須涉足沒有前例的領域,自己創造新市場。為此,不僅是過去的成功經驗,有時甚至連自己的強項、獨特性都必須否定。這方面可以舉英特爾元老安迪.葛洛夫的例子。

為何英特爾要退出晶片事業投身 CPU

英特爾創立之初,是以製造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DRAM)等的記憶晶片為主力產品。不久,東芝(TOSHIBA)、日立(HITACHI)、日本電氣(NEC)等陸續加入,製造商之間競爭日益激烈,英特爾記憶體的業績也漸漸惡化。

面臨如何讓自己的企業生存下去,以及從和日本企業競爭中摸索生存之道的難關,英特爾起初想藉改良產品品質、增加研發投資度過難關,但日本企業如影隨形,始終找不到有效方法。

最後,英特爾只好退出當時堪稱最具代表性的晶片事業,投入相當於電腦的頭腦中樞的中央處理器(CPU),並且將此新領域視為重點事業。

從晶片事業撤退,對猶太人安迪.葛洛夫而言也不容易,其著作《10 倍速時代》(Only the paranoid survive,大塊出版)描述了他決定的瞬間:葛洛夫問英特爾董事長兼 CEO 高登.摩爾(Gordon E. Moore)這個問題:「如果董事會把我們趕出去,從外面帶進新的 CEO,你認為這個 CEO 首先會做什麼?」

高登回答:「退出晶片事業。」葛洛夫聽了便說:「從這個房間走出去再回到這裡,不正是我們自己想做的事情嗎?」

捨棄過去的成績、從零開始走向未來需要勇氣。做得到這點,英特爾才能一躍成為世界霸主。「從房間走出去再回來」或許是讓我們從思考的框架中解放,再度獲得靈活、自由思考的必要儀式。

《希伯來聖經》中,摩西帶領 60 萬名猶太人奴隸逃出埃及的故事叫做「出埃及記」(Exodus,有「出走」之意)。實際上,這對我們猶太人而言,是從思考框架、慣例、不思考狀態(在埃及的奴隸狀態)中解放自己(出埃及記=Exodus),進而獲得自由不羈、靈活的思想,以及靈魂的解放,達成精神自由的故事。

「埃及」與其說是地名,不如說是僵化的思考、未解放的靈魂、因循守舊、不接受挑戰的膽怯等。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猶太人每天鍛鍊的 WHY 思考法》,由 商業周刊 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Pexels CC Licensed

更多關於英特爾的消息

英特爾 CPU 發現難以修復的硬體漏洞,大量電腦陷於資安險境!
英特爾收購以色列 AI 晶片公司 Habana Labs,捨棄 5G 全力進軍 AI 晶片!
工程師別惹怒數學家!25 年前,「布朗常數」讓英特爾賠 145 億台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