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obe 數位化轉型總監 Scott Rigby 。

以繪圖軟體起家的 Adobe ,是很多平面設計與媒體業的重要軟體供應商。和微軟一樣,在網路時代挑戰下,過去以銷售授權套裝軟體為主力的商業模式,對 Adobe 來說,遭遇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戰。

2006 年分散式管理系統概念與線上運算的話題還是矽谷軟體圈熱門,2007 年蘋果推出第一隻 iphone 行動化與智慧化的篇章正式展開;微軟很快就在2008年開始推動的雲端化模式,2010 年正式推出後來命名為 Azure 的雲端平台服務,Azure 的成功,讓曾經岌岌可危的微軟躍升為第二家全球市值破兆美元的企業。

Adobe 也歷經了類似的挑戰,並且在經歷雲端化轉型的陣痛與創新後,取得在市場再造成功的典範經驗。 2010 年前後,也正是微軟雲端平台推出服務同期,Adobe 也開始積極涉足「雲端訂閱制」服務,自此之後,轉型的 Adobe 的市值一躍達到轉型前的 3 倍以上,相當於 600 億美元,產品也從過去賣軟體,轉型成以協助各種大小公司做數位轉型為導向。

來自澳洲的 Adobe 亞太區數位轉型總監 Scott Rigby 就是在 Adobe 轉型的那幾年加入親身經歷了從舊時一筆筆資料追蹤,到使用新型態科技服務,以幾秒鐘時間,就查出損失的上千筆交易的時代巨變。

擁有市場行銷及商業顧問背景的 Scott Rigby,深知亞洲市場企業相對保守,在成本考量、風險考量、害怕未知等慣性下,不敢貿然決定讓公司一夜變身,而這次在專訪中,他特別跟我們分享,在充滿傳統產業、和中小型企業的台灣,「數位轉型」的抉擇上,可以有什麼想像。

採訪/張育寧、文字整理/盧亞蘭

 

報橘總主筆張育寧(以下簡稱張):Adobe 在推動雲端化轉型服務後,近年的主要客戶是誰?許多公司如微軟、AWS等企業也都在做數位轉型的雲端服務之下,Adobe 的角色分工有什麼不同?

Adobe 亞太區數位轉型總監 Scott Rigby(以下簡稱 Rigby):舉例來說,航空公司電腦跟手機上呈現的影片、圖像,都是我們可以提供的,也可以了解消費者的行為,舉凡他怎麼用網頁、甚至數位上的互動, 機場櫃檯要 check-in 的裝置、飛機上娛樂介面的使用,也都是 Adobe 能提供的。

其他公司像 Microsoft 比較著重是企業內部的系統,而非提供給消費者的體驗工具,Adobe 現在做得就很完整,從消費者看到這個廣告、進到網站、挑選產品、訂購後收到的簡訊、甚至是連結上家中 alexa 做語音互動…,這些都可以完成。

Microsoft 其實也是 Adobe 的策略夥伴,共同推出過 Open Data Initiate。

張:過去我們一直在談「 AI 的普及化」,是希望更多人能去利用這些資訊,這樣的趨勢下,Adobe 在這邊有什麼構想?

Rigby:Adobe 在這方面其實做了很多,我們對於 AI 的想法,一直都是要把它放在推出的工具裡面,所以不管是內容創作者還是任何人,你不需要一個博士學位就可以使用 AI ,這樣把 AI 落實在生活工作當中,甚至你不會感覺到你在使用 AI 。像是以前內容創作者要自己做一些行政工作,比如把它加上關鍵字,來協助行銷人員,而現在 Adobe 能用演算法去辨識這些影像,自動加上關鍵字。

還有一個例子是,12 年前我開始從事這個領域的時候,顧客會叫我拜訪他們公司,但我親自去看數據的話,會要好幾個小時才能解決問題,現在的工具可以即時偵錯,利用 AI 跟機器學習,同步看數百萬筆的資料,去看哪裡出現離峰值,就可以馬上採取行動。

之前一個在歐洲賣電子產品的客戶,就發現如果銷售是經過 Safari 瀏覽器,轉換率就特別低,我們發現是因為頁面會跳出一個「安全警告」的緣故。這如果沒有我們的「異常偵測」功能,他可能會幾週甚至幾個月才會知道問題在哪浪費這麼多時間的話,很多筆訂單就不能成交了。

張:你們建議不管什麼大小的公司都該開始「全盤使用數位化的系統」,但看到上面很多例子,台灣許多傳統產業、尤其中小企業,會很難去想像把資源全投在一個籃子,直接轉型的概念。對此你有什麼看法?

Rigby:我們的科技其實是可以因應客戶組織的大小做彈性定價。比如做 B2B 生意的人不會常有消費者進到公司網站,那我們定價當然就分級分層。重點是,雲端科技其實是讓中、小企業更容易取得的技術,加上 AI 特別能加速小企業提供更優質的客戶體驗,把一些初階技能、或重複性工作自動化,這樣公司裡就不需要聘請一群數據分析師、工程師,這就是小公司、尤其營收不高的公司也能享用到雲端的好處。

(本文提供合作夥伴轉載。)

延伸閱讀

用 AI 畫成新冠病毒基因演化樹,圖策智能執行長揪出「病毒傳播路徑」

Adobe 如何轉型雲端服務,讓公司市值六年翻六倍?

微軟、SAP、Adobe 重磅合作!打造資料開放新時代,共享使用者行為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