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Uber、Uber EATS 已是現代人生活中的重要一環,顛覆了全球的運輸模式,那 Uber 是怎麼誕生的?未來將會如何發展,顛覆哪個產業與領域?(責任編輯:郭家宏)
本文經 創新拿鐵 授權轉載
作者:Hayden
過年宅在家裡,又不想下廚?那食物外送服務一定是你的好朋友!Uber 由 Travis Kalanick 與友人於 2009 年共同創立後,從提供載客車輛租賃、共乘,近年來更將服務延伸至食物外送。今天,讓我們來看看這家科技巨頭的成長過程。
本文四大重點:
1. Uber 的「冠軍思維」,是公司挑戰現況、勇於創新的價值觀。
2. Uber 從共乘服務延伸至食物外送服務。
3. Uber 創新的營運模式遭遇現有運輸業者的抵制。
4. 自動駕駛是 Uber 未來 5 年的發展重心。
根據交通部 105 年 9 月 6 日的新聞稿,對於 Uber 不守法、不接受納管、不納稅,以及不願承擔責任的現況,交通部表示希望 Uber 的營運模式要符合臺灣的相關法規,並與其他合法運輸業者公平競爭,以共同打造更優質的運輸服務環境。
但 Uber 仍「不畏艱難」的在 2016 年 11 月 15 日推出食物派送服務 Uber EATS,再次挑戰主管機關交通部堅守取締非法、保障合法之立場與決心。面對政府法規的限制,執行長 Travis 曾表示:「如果抵制你的人所堅持的主張是對的,那麼就不要和他對抗;但是若抵制的目的是保護既得利益者,犠牲市民選擇的權利,那就沒什麼好談的了。」
Travis 所帶領的 Uber,以創新突破的營運模式,不斷的在全世界掀起既得利益與共享經濟間的討論。本文謹就華爾街日報之前有關 Travis 的專訪,與讀者一起瞭解 Uber 的現在與未來。
Uber 的「冠軍思維」,是公司挑戰現況、勇於創新的價值觀
Uber 的公司價值裡有一種觀念稱為「冠軍思維」,是 Uber 在全球挑戰現況、勇於創新的動力。「冠軍思維」並不代表贏,而是投入所有的熱情及資源在同一個領域,遇到逆境時加倍振作,倒下了再站起來,竭盡全力,衝向終點,具有這樣的思維就幾乎不可能會失敗。Uber 將這種觀念帶入員工的日常工作中,用以激勵團隊,激發鬥志。
要理解 Uber 的「冠軍思維」,必須要從瞭解 Travis 的創業過程開始。Travis 18 歲開始創業,第一家公司 Scoru.com 是家媒體下載公司。2000 年,29 家好萊塢公司聯合控告 Scoru.com 侵犯影音著作版權,索賠 2500 億美元(約新台幣 7.5 兆元),最後以 100 萬美元(約新台幣 3000 萬元)和解,Travis 宣布公司破產。後來 Travis 創辦了第二家媒體下載公司 Red Swoosh,但也歷經合夥人帶著研發團隊跳槽、大股東要求撤資等衰事,讓他過了 4 年不支薪,窩在家裡依靠父母的苦日子。
談到創業,Travis 被喻為是最倒楣的創業家。Travis 不認為他以前創業所遭遇的挫折是一種失敗,因為他具有「冠軍思維」,也就是投入所有的熱情及資源,倒下了再站起來,竭盡全力,衝向終點,所以他認為他没有失敗過。但 Travis 承認以前遭遇的逆境確實讓他在帶領 Uber 時更加的宏觀,也更加的不忽略細節,這對經營 Uber 是有益的。
Uber 從共乘服務延伸至食物外送服務
Uber 認為其向來致力於為各主要城市引進創新、創意的商業模式,為當地消費者的乘車模式注入嶄新的思維及改善。雖然冒著被取締裁處的風險,仍希望最終執法機構能修改法規,讓它能繼續努力為消費者提供更具信賴、更有效率的服務。
Uber 的叫車服務可以約 5 分鐘內到達叫車者現場,如此有效率的運輸模式讓 Uber 可以利用其優點再將服務擴展到其他領域,例如推出機車送餐服務的 Uber EATS。Uber EATS 號召民眾利用閒置機車,不須工作經驗就可加入配送美食服務,把握時間增加收入。以臺灣為例,根據 Uber 的遊戲規則,以機車完成 3 公里的餐飲配送,送餐者實際可獲得的報酬為新台幣約 67 元。
訂餐的人按下 APP 鍵後大約平均 30 到 40 分鐘內就可以拿到美食享用,而 Uber EATS 目前在全球各地都受到無數使用者與合作餐廳的喜愛與支持,也期待有機會讓美食寶島的美好滋味更加便捷地被分享。但臺灣交通部已表示將打算修法裁罰 Uber 至最高新臺幤 2500 萬元,並行文要求 Apple 及 Google 兩家公司將 Uber 的應用軟體下架,因此後續 Uber 是否能繼續執行業務仍有待觀察。

圖片來源:TechStart
Uber 創新的營運模式遭遇現有運輸業者的抵制
Uber 創新的營運模式在全球因為面臨法律問題以及讓當地業者備感威脅,因此持續受到抗議與抵制。但仍有一些國家或地區將之合法化,例如加州及倫敦。為了成功,Uber 挑戰現行法規,以價格改變市場生態平衡,以收入吸引駕駛者投入自家陣營,種種突破性的作法引起不少負面評價。
對於自己以及 Uber 所引起的爭議,Travis 倒是看得很坦然。他曾表示:「我內心裡就是一個充滿熱情的創業者,但也因為太過熱情,有時會過分執著而陷入爭議。」
Uber 在美國本地也同樣受到業者抗議。其總部所在地舊金山最大的計程車公司 DeSoto,日前控告 Uber 意圖用低價策略想先將競爭者趕出市場,再實現日後的壟斷陰謀。而 Travis 曾開玩笑地表示,Uber 受到當地業者抵制的原因,其實正說明了 Uber 的營運模式是受到歡迎的。
儘管 Uber 常在進入市場幾個月內就創造了上萬個工作機會,其共乘服務緩和了都市的交通擁擠狀況,也改善了空氣污染情形,但當地運輸業者仍會透過民意機關施壓。Travis 認為這是一種抗拒進步的行為,並表示 Uber 縱然一時遭遇困難,仍會不畏艱難,奮起再戰。

圖片來源:thestar
自動駕駛是 Uber 未來 5 年的發展重心
自動駕駛對社會是有益的發展,可以協助人們不受開車的煩燥,回歸正常放鬆的生活。美國每年大約有 3 萬人因駕車過世,數十萬人受傷,而全世界受影響的人數則更多,因此自動駕駛將會挽救數百萬人的生命。Google 自 2007 年就開始相關的研究,Apple、Tesla 也參與其中。
當被問到如何看待 Uber 未來 5 年的發展時,Travis 表示,自動駕駛將會是不可避免的趨勢。Uber 已在美國匹茲堡設立先進技術研究中心,專門從事自動駕駛及地圖映像的研發。2016 年 8 月,Uber 在匹茲堡推出一批配備有攝影、雷射、雷達以及 GPS 接收器等偵測設備的自動駕駛計程車,雖然駕駛座上仍有真人負責監控及紀錄各項路況,但已將自動駕駛技術首度應用在商業用途。
未來的變化太快太大,Travis 表示很難清楚描述 Uber 5 年後的樣貌。他形容帶領 Uber,就如同坐在駕駛座上雙手緊握方向盤,眼睛直視前方,根本無暇轉頭回顧。未來永遠混沌不明,但可以肯定的是,Uber 仍會高速前進。
Uber 成功的關鍵在於經營階層與員工都具有熱愛工作,不畏逆境的思維。當面對問題時,經營團隊一起集思廣益、解決問題,不斷突破與創新,共同為城市的進步盡一己之力,並為提供更便捷效率的共乘與快遞服務而努力。

圖片來源:forbe
2019 年 8 月,Uber 公佈的財報顯示它在當年第 2 季虧損了 52 億美元(約新台幣 1560 億元),而營收表現也低於預測目標。但是,執行長科斯羅薩西(Dara Khosrowshahi)表示,Uber 在下半年將創造 30% 淨營收成長。科斯羅薩希也預計,未來兩年內 Uber 更能漸漸減少虧損,逐步邁向營利!那就讓我們一起拭目以待,看看這家共享乘車巨頭是否能夠更上層樓。
(本文經 創新拿鐵 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過年不想下廚,那就叫食物外送!看 Uber 如何運用5分鐘到達的優勢,顛覆運輸業〉。首圖來源:Flickr CC Licensed)
更多關於 Uber 的消息
網路平台的收費「心機」:Airbnb 清潔費、Uber Eats 送餐費、Netflix 自動播放功能
Uber Eats、foodpanda 外送員滿街跑,但餐廳老闆真的有賺更多嗎?
Uber 成立新部門 Uber Money,駕駛超開心:載完客可以馬上領到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