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太空的台灣食物】AI 養出來的台灣鯛,成為全球第一個上太空的魚類食品

圖片來源:中央社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台灣養殖漁業的代表產品「台灣鯛」,成為全球第一個上太空的魚類食品;厲害的是,這些魚是用 AI 養出來的,不但產值提升 42 倍,用水量還減少 93%,降低環境污染。傳產在科技的加持下,產出世界級的商品,也讓太空站多了一樣「made in Taiwan」的產品。(責任編輯:郭家宏)

國寶魚台灣鯛年產值高達 28 億元,主打 AI 智能養殖的雲林縣口湖漁類生產合作社總經理王益豐今天表示,合作社生產的台灣鯛,除約 3 成外銷外,也取得 HACCP 相關認證,成為全球第一個上太空的魚類食品。

台灣鯛取得 HACCP 認證,是全球第一個上太空的魚類食品

台灣鯛又被稱為國寶魚、吳郭魚,更是台灣重要養殖魚類,近 3 年平均年產量約 6 萬公噸,產值高達新台幣 28 億元。全聯與雲林口湖魚類生產合作社共同推廣台灣鯛,將自 3 月 6 日起推出鯛魚季,全聯推估,檔期將帶動相關商品業績成長 20%。

全聯表示,鯛魚為低脂高蛋白食材,受到健身、養生風潮興起,鯛魚系列商品業績持續成長,去年銷售額達 4.5 億元,年增率 17%,預估今年將再成長 20%。

雲林縣口湖漁類生產合作社總經理王益豐說明,口湖魚類生產合作社養殖面積達 1000 公頃,年產量約 1 萬公噸,加工日產量達 30 公噸,養殖面積、產量均為台灣之冠,其中,約 35% 至 40% 台灣鯛商品銷給全聯。

口湖魚類生產合作社約 3 成台灣鯛外銷至美國、日本、韓國等國,鯛魚類商品更取得國際漁產 HACCP 認證。王益豐說明,取得 HACCP 認證是為了打進太空人食品供應商,「全球第一個太空魚類食品就是台灣鯛」。

用 AI 養鯛魚,產值提升 42 倍

值得注意的是,有別於一般養殖場,雲林口湖漁類生產合作社主打 AI 智能養殖場,以 AI 高科技養魚,也將在屋頂上設置太陽能光板、漁電共生,而養殖場具「少用水、少污染、少空間、多產值」特色,口湖漁類生產合作社更獲得國發基金投資 1 億 8000 萬元,並且被列為「地方創生」計畫示範點。

王益豐說明,每當寒流來襲或是高溫報到,不少魚因耐不住天氣快速變化而死亡,漁民只能血本無歸。不過,現在能以遠端監控、控制溫度、自動投餌、投藥等,大幅降低養殖魚類死亡比例。另外,AI 智能養殖魚場可以打造 42 個池,有效使用空間,讓產值多出 42 倍,保障養殖戶收入。

他也說,AI 智能養殖魚場可以減少 93% 用水量,避免超抽地下水,養殖場更融入循環經濟概念,在養殖池底部設有排污孔,讓污水可以循環再生,同時過濾出台灣鯛排泄物作為肥料,讓它發酵種植蔬菜,減少環境污染。

(本文經合作夥伴 中央社 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台灣鯛獲認證打進太空食品 AI養殖產值多42倍〉。首圖來源:中央社

更多 AI 相關消息

MIT 用 AI 找出新種抗生素,有效抹殺具抗藥性的超級細菌!
歐盟發布 AI 白皮書!訓練數據、過程皆有規範,將如何衝擊科技產業?
日本養殖場開發「算鮪魚」AI,每年省下超過 250 小時的工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