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華為是中美貿易戰下,美國政府大力防堵的企業,然而歐洲國家對華為的防堵力道遠小於美國,英國政府甚至採用華為設備,德國也在考慮使用。歐洲國家也知道華為設備的風險,為何他們對華為的態度與美國大相逕庭?(責任編輯:郭家宏)
美國反復對盟友強調,允許中國通訊產業華為參與西方國家的 5G 通信系統建設等於引狼入室。分析認為,美國與英、德等歐洲盟友之間在華為的安全風險上的認知有深層的分歧,而川普政府對盟友在這一問題上的施壓至今收效甚微。
英國將華為定為「高風險供應商」,只限進入網絡外緣
英國政府一月底決定,允許華為有限度地參與該國 5G 通訊網絡「非核心」、「外緣」部分的建設,但同時把華為定性為「高風險供應商」。德國政府也可能在近期做出與英國類似的決定。
外緣系統包括基站、天線等設備,用於將用戶的行動設備與 5G 網絡的核心系統建立連接。位於外緣接入層的設備可以獲取的資訊包括:進入該網絡的使用者身份、聯網用戶發送的接收到的數據。
BBC 科技新聞編輯利奧.克力昂(Leo Kelion)說,行業內部人士經常把這一部分稱之為網絡中「有創新但很蠢」(innovative but dumb)的部分,這一部分的器件無法影響數據,只負責數據傳輸。
設在華盛頓的資訊技術與創新基金會(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Foundation)寬帶與頻譜政策事務總監道格.布雷克(Doug Brake)對美國之音說,「外緣」指的是無線電接入網( radio access network,簡稱 RAN)設備,是「有線」到「無線」的過渡。
他說:「這是新無線網絡建設中最大的花費,華為在這一領域取得很大的成功,一部分原因是那些不公平的政策讓華為在競爭中(比愛立信和諾基亞等公司)佔有更多優勢。」
業界分析還認為,除了成本之外,華為在外緣系統設備上的優勢還在於,它比競爭對手使用更少的天線,這意味著網絡建設中的規劃階段需要的審批更少,加快 5G 網絡的部署。
「我認為英國找到了一個相當可行的安排,美國安全官員應該具體說明他們究竟不同意英國分析中的哪些方面。」布雷克說。
英國的 5G 技術使用現有的 4G 設備作為其基礎。布雷克說:「部分挑戰在於,無線運營商很難讓現有的 4G LTE 設備與新的 5G 設備成功通訊,而全部用新設備取代整個舊網絡的成本過於高昂。英國的做法仔細考慮了潛在的風險,並將風險與其他選項的成本相平衡。」
對於華為設備的風險管理,英、德政府與美國政府間有歧異
《華爾街日報》2 月 11 日報導說,白宮國家安全顧問羅伯特.奧布萊恩(Robert O’Brien)指稱,美國有證據,證明華為有能力透過該公司在世界各地建立的手機網絡中安插的後門秘密獲取資訊。
而按照英國政府報告中的定義,華為被指留有後門的基站、天線等設備都屬於英國政府允許華為參與的 5G 網絡中的所謂「外緣」部分。報導援引美國官員的話說,他們是在 2019 年初在 4G 無線網絡中觀察到了華為保留「後門」接口的做法。
《華爾街日報》說,許多國家的法律都規定,電信設備製造商在向通訊運營商銷售開關、基站和天線等設備時,必須要在設備中留出讓該國政府機關能夠以合法的目的、進入該電信網絡的機制,這樣的「後門」被稱為「合法監聽接口」(lawful interception interfaces)。報導說,華為秘密保留了透過這些接口進入他國電信網絡的能力。
英國官員表示,美國最近宣布的這一資訊他們早已知曉,並已經納入了對華為設備風險的評估之中。
德國墨卡託基金會中國問題研究中心(MERICS)高級研究員約翰.李(John Lee)對美國之音介紹說,通訊行業的主要觀點認為,《華爾街日報》中形容的那種做法(設備供應商持續地擅自通過「後門」獲取數據而不被網絡運營商發覺)不太可能。
「要記住,英國和德國逐漸呈現出的做法已經是以華為不受信任為前提的——它們只是在風險是否可以管理、是否值得管理的問題上與美國的看法不同。」約翰.李告訴美國之音。
5G 網路的核心與外緣可能難以區分
批評者說,5G 網絡的「核心」和「外緣」並不像英國政府定義的那樣容易區分,允許「高風險供應商」碰觸外緣同樣危險。
資訊技術與創新基金會的布雷克說,「核心」指的是資訊傳輸到更廣泛的互聯網或電話網絡的其餘部分之前,執行不同功能的一系列設備;「核心」設備可以訪問更多、通常也更為敏感的數據。
澳大利亞可能是美國之外對英國有關華為問題決策的最主要批評者。曾擔任澳大利亞信號局(Signals Directorate)情報和網絡進攻部門負責人的西米恩.吉爾丁(Simeon Gilding)對英國的決定感到失望。他說,5G 中的網絡功能是虛擬化(virtualized)的,在單一的雲環境中實現,這意味著網絡的核心和邊緣部分之間「不存在物理或邏輯上的分離」。
2017 年底,吉爾丁率領一支由電信和網絡安全專家組成的團隊,模擬國外敵手,透過控制設備提供商對澳大利亞 5G 網絡發動襲擊的情景,制定對應策略。吉爾丁說,這一任務以失敗告終。2018 年,澳大利亞正式決定將華為排除在該國 5G 網絡外。
他在澳大利亞一家智庫網站撰文說:「成熟的 5G 網絡實際上需要瓦解核心與外緣的區別。5G 只有在靠近客戶的網絡外緣處理敏感功能,才能發揮其在速度和低延遲方面的潛力。」
「數位主權和關鍵基礎設施的完整性是無價的。」他說。
英國的評估報告也承認,後門風險評估必須考慮設備提供商與惡意國家行為者的聯繫、以及該國對英國的圖謀。
墨卡託基金會的約翰.李說:「英國的做法明確地基於他們認為能夠控制『高風險供應商』給網絡帶來的安全風險,這就是為什麼這些供應商被允許進入但受到限制的原因。」
美國對歐洲盟友施壓,可能引發他們對美國的不信任
分析認為,歐洲並不希望在通訊科技領域看到美中分治天下的局面,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歐洲對美國有關華為安全的反覆警告「將信將疑」。
約翰.李指出,對歐洲來說,在 5G 網絡建設中與華為相互依存固然存在風險,但加速發展 5G 網絡系統、走在數位經濟前沿也是刻不容緩的任務。
另一方面,分析人士說,美國對歐洲盟友的遊說——甚至有時是威脅——可能會適得其反。
美國國防部長埃斯珀和國務卿蓬佩奧本月在慕尼黑會議上都強調,如果歐洲盟友允許華為進入關鍵通訊基礎設施,美國可能無法與這些國家分享情報。
而就在今年一月底,蓬佩奧在訪問英國時還公開表示,美英兩國基於「五眼聯盟」的情報分享關係是「深厚、強大的」,並且「將會保持下去」。
美國官員釋放的不一致信號恐怕會讓歐洲盟友無所適從。「如果沒有確鑿的證據表明華為協助了間諜活動,除非美國大幅增加壓力,比如實際上減少情報共享,而不是僅僅說說而已,否則(美歐之間的)觀點分歧不大可能改變。」約翰.李對美國之音說。
「川普政府採取了一系列與歐洲利益衝突的行動,包括對歐洲公司的直接威脅,在這樣的背景下,美國做法的風險在於,美國政府的信任受損程度將超過華為。」他說。
不過,華為也不見得是美歐分歧下的贏家。資訊技術與創新基金會的布雷克:「雖然英國的結果並不完全是美國外交的勝利,但我認為也不是華為的勝利。英國正式將該公司冠以『高風險供應商』的標籤,並將其設備的使用限制在了一小部分鄉村地區。」
英國政府去年啟動一項資助企業和社區的 5G 技術試驗的計劃,並在本星期宣布將撥款額增加到 6500 萬英鎊(約新台幣 25.7 億元)。英國政府表示,禁止「高風險供應商」參與這項計劃。
英國《衛報》報導說,此批試驗項目包括如何將 5G 技術用於洪水預警、海岸搜救、電動機車生產等方面。
(本文經合作夥伴 美國之音 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歐洲謹慎接納華為 美國施壓盟友可能適得其反〉。首圖來源:Flickr CC Licensed)
更多關於華為的資訊
日媒:華為高層訪台,邀請台積電前往中國設廠!
儘管仗著中國市場、自研技術兩大靠山,華為還是離不開美國技術!
華為有能力自製晶片,為何仍向高通採購?帶你了解晶片產業的通行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