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台灣人得「排隊」買口罩?戴季全:武漢肺炎揭露台灣網路建設的 4 處改進空間

排隊購買口罩的台灣民眾。(Credit: TechOrange 科技報橘,攝影:郭家宏)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武漢肺炎疫情來勢洶洶,台灣藥妝店大排長龍,每天都有買口罩的人潮;延長寒假導致學生的教育中斷與照顧問題;去醫院看病也可能有人傳人的風險。然而這些狀況都是可以避免的。

社長戴季全將從網路軟硬體與數據基礎建設的觀點,透過 4 個議題,帶大家認識網路在防疫中的角色,以及台灣數據基礎建設的改善空間。 (責任編輯:郭家宏)

這幾天都沒有針對疫情的措施或政策發表過任何公開的討論或建議,是因為我可以高度體諒第一線防疫工作者的辛勞與難處,即時的壓力與忙亂。

無論是現在政府與民間嘗試做的各種努力,包括處理有限物資的措施,個人資料的取用與各種想要救人的企圖與面臨的取捨為難,我都完全支持與感謝。

這篇文章主要是寫給開始盡量待在家裡自己煮飯、看 Youtube 做瑜伽、沈迷於 Switch 等遊戲機的廣大公民朋友看的。請辛苦的公務同仁、部會首長、政治人物與各級防疫相關工作人員,暫時不用閱讀,如果剛好看到,可以存起來等夏天來的時候,身心溫暖的時候再來參考。

我想要提出的一個想像是:如果我們的網路基礎建設更完善,會不會有助於整體疫情的預防、控制與社會的平和穩定?

政府與電信業者是否能掌握所有人的行蹤,追蹤病毒可能擴散的高風險群?

首先,從過去幾天政府追蹤確診案例行蹤的訊息看來,政府和電信業者是不是都知道我們所有人的行蹤?從疫情防疫與資料精準的技術角度來看,這個數位軌跡應該可以更精確到秀出完整的時間序列,精確到小時與分鐘,供國人自行交叉比對,也可以透過交集特定時間與地點範圍,進一步交叉比對出曾經交集過的不同手機號碼,追蹤病毒可能擴散的高風險群。

除了技術能力很明顯有巨幅的改善空間,我們應該積極改善外,我們也應該從法律和人權的角度來問:我們授權給政府使用這些資料的範圍到哪裡?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可以使用?使用的方式、期限、與配套措施有哪些?法律的制定與精確,也同樣具有巨大的改善空間。

如果數位身分證、醫療單位、政府單位整合得宜,口罩分配是否能更高效?

其次是口罩等有限物資的通路與配送方法。我們先撇開市場經濟或口罩管制的經濟學討論與交易模式,只看通路和配給模式,我相信對任何一個有電子商務經營基礎的專業者而言,實體世界大排長龍,就是實體零售服務落後的具體表徵。以台灣目前可行的技術來看,早就可以在多年前整合各種身份識別的證件,並且發展政府的線上服務。

如果數位身分證、手機數位 ID 與各項醫療服務、運輸服務、內政服務等政府服務的整合得宜。線上預先登記絕對是可行的,我們的物流系統絕對可以涵蓋超商與藥局,自取與宅配。更不要說可以透明積極地配送給醫療人員與診斷確定患者等「高度需要的」族群。

若遠距醫療能落實,是否能降低人與人接觸的傳染風險?

第三是所謂的遠距醫療,也就是所謂的線上醫療。遠端視訊看診,能夠大幅降低近距離飛沫與空氣傳染的風險。

我們的相關醫療規範對於醫生和藥師能在「一處」職業的這個一處,一直莫衷一是。如果我們早幾年就更積極的整備好相關法令,消除落後的法令灰色地帶,讓網路業者能夠與醫療業者積極合作創新,無論是遠端視訊看診、大中小型醫療服務轉診配套、與病例和醫療資訊整合,都能夠以更進步的網路醫療來適應這個新的社會需求,管理並降低疫情擴散風險。

是否能透過線上教育機制,降低疫情風險的同時也確保孩子的教育品質?

第四是線上教育。可能是因為我自己有兩個孩子。我認為這次疫情,各部會中最落後掉拍的部會就屬教育部。

孩子並不會因為不在學校,就不會出現在任何地方。倉促地宣布延後寒假,不僅沒有給家長足夠的準備時間,也有規避責任的嫌疑。教育部這種疑似以鄰為壑的態度,我們之後再來討論改善。我想提醒的是,國內外這麼多成熟先進的線上教育模式與機制,在全部集中在學校用傳統的方式學習,與全部分散在各自家裡放假;這兩種極端之間,有沒有更好的空間能夠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