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hy 陪你打造智慧工廠】戰略篇:導入智慧製造 5 個關鍵大哉問

《點擊右下角播放鍵,馬上收聽對談精彩內容》

您也可以在以下平台收聽:Apple PodcastsSoundOn

上集精華重點
3:35  3 個智慧製造拉力
5:38  智慧製造 5 個大哉問
7:38  智慧製造=技術升級?
11:14  7 步驟打造智慧工廠
15:53  轉型卡關點
16:58  常見迷思

您也可以在以下平台收聽:Apple PodcastsSoundOn

下集精華重點
✩ 01:46  先找出「目標」
✩ 05:26  人才困境怎麼解?
✩ 11:02  善用雲服務
✩ 14:02   3 大轉型要素
✩ 15:51  改造組織新藍圖
✩ 21:40  領導者的思考面向

科技報橘主編鄒昀倢(左)與微軟物聯網亞太創新中心總經理葉怡君(右)針對「智慧製造」的核心概念作綜觀剖析。(Credit: TechOrange 科技報橘,攝影師:蔡志揚)

中美貿易戰導致全球供應鏈大洗牌,帶動製造產業升級趨勢。海外製造業者該如何設定回台新廠佈建策略?本地製造業者該如何加速智慧化腳步?在本集節目中,微軟物聯網亞太創新中心總經理葉怡君與科技報橘主編鄒昀倢以「智慧製造」概念做討論。

葉怡君在節目中總結台灣製造業目前概況,他說:「台灣多數業者智慧化意願強烈,但缺乏整體策略與縱觀局勢能力,導致升級績效不明顯。

「台灣製造業仍缺技術與創新策略作為轉型東風,數位轉型要成功,必須善用第三方資源,別單打獨鬥。」

3 個台灣製造業需轉型「智慧製造」的迫切原因

當所有人都在前進,唯有一人停滯不前時,那人就是在退步。葉怡君盤整出 3 個市場的關鍵智慧製造升級拉力。

? 消費市場變遷
這幾年市場的改變連帶讓生產模式由過去的少樣多量轉變為多樣多量,甚至是多樣少量。他說:「新世代的製造業者必須具備高彈性、可隨時換線的生產能力,才能維持競爭力。

? 生產成本提升
過往 20 年台廠西進中國,追求低廉勞力與土地成本,然而現在的中國勞力成本相對過去提升至少 4 倍,變相地讓製造業者被迫思考搬遷工廠。針對產線老師傅的經驗沒有被新人傳承,出現產業技術斷層,製造業者也需讓產線升級以提升生產效率、降低成本。

國際智慧製造革命刻不容緩
德國在 2011 年喊出工業 4.0 革命,引發國際供應鏈迅速跟進,台灣製造業者若無法讓生產資訊透明且數據化,就意味著掉單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眼見於台灣智慧製造轉型在即,葉怡君說:「台灣製造業仍缺技術與創新策略作為轉型東風,數位轉型要成功,必須善用第三方資源,別單打獨鬥。

在這樣的脈絡下,微軟 2016 年在台灣成立物聯網亞太創新中心。以技術研發為主軸,透過整合微軟技術資源、鏈結第三方技術服務提供夥伴與長期實地到第一線工廠與製造業者協作,葉怡君在協助台灣智慧製造升級上,打出了一張不同的戰術牌。

5 個智慧製造導入的關鍵大哉問

導入智慧製造前,葉怡君建議管理者一定要先從這 5 個面向思考公司的轉型需求,透過清楚的目標設定再開始實際執行導入與相關的目標設定操作。(圖表提供:Microsoft)

在前線看過太多製造業者在智慧升級踩到地雷,葉怡君建議企業主需自問 5 組關鍵問題 ,先確定智慧製造策略,由此延伸才能往下列出轉型的階段性目標、進程與效益。 

? 第一問:Why?
管理者要評估組織為何導入智慧製造,對業務有幫助嗎?可以創造更高客戶價值嗎?

? 第二問:What
管理者需釐清導入智慧製造的目標,不論目標是改善產品品質、提升接單率、利潤提升到降低成本,都有不同的對應工作方法。

? 第三問:Where
管理者需要釐清從哪開始改善、優化?目前狀況是什麼?才會做出最大效益。

? 第四問:Who
管理者要思考智慧轉型過程的組織策略與人才需求。誰來做、做完誰要看等等。

? 第五問:How
以人、流程、技術三大面向往下追問,智慧製造該選擇哪些技術?系統需要具備那些功能?到此階段所有的架構思維都已經清楚,接下來的動作流程就可以按照設定順利展開。

「製造業者必須先審視商業營運需求,再使用正確技術解決問題」

提升工廠 ROI 的 7 階段數位轉型技術指標

葉怡君指出:「台灣是科技島,業者善於技術但也容易落入技術迷思,忘記應該要了解技術對應到營運目標上的真正意義。

雲端運算、AI 人工智慧、物聯網等技術各有其能與不能,製造業者必須先審視自己的商業營運需求,再使用正確的技術解決問題,才不會出現為做而做的本末倒置怪象。

評估完智慧製造趨勢下企業的營運現狀與市場策略,接下來才是進入以提升產出品質與提升 ROI 關鍵績效的技術導入 7 階段目標設定。

葉怡君將智慧製造技術導入分成 7 階段,目的是逐步提升工廠的產出效能與 ROI,但葉怡君提醒每一階段不一定要照著順序做,需要依照工廠自身實際狀況做評估。(圖片資料來源:微軟)

 ? 階段1. 數位化
現在絕大多數生產設備的數據,不是未加紀錄就是以紙本方式記載,這種方式非但難以儲存與管理,也讓數據的價值受限,數位化除了利於儲存管理外,數據也可有多元應用,進一步延伸其價值。

 ? 階段2. 聯網化
數據數位化後,企業必須進一步連結不同的設備與系統,讓數據可無縫流動。

 ? 階段3. 可視化
數據與資料的差異在於有無爬梳整理,因此取得設備數據後,必須先行統整,讓管理者可快速判斷掌握,做為決策基礎。

 ? 階段4. 通透性
管理人員必須具備觀察數據能力,針對數據提出正確問題,藉此找出背後代表意義。

 ? 階段5. 可預測性
透過數據分析成果,管理者可掌握產線未來的狀態預估產能,讓企業利潤最大化。

 ? 階段6. 可適性
精確掌握產線狀態,除了可預測產能外,還可彈性調整產線,讓生產可快速換線模式,藉此提升良率、調整生產配方,拉近製造端與市場的距離。

 ? 階段7. 商業模式革新
工業 4.0 趨勢下最終的商業模式革新,製造業者可以系統轉化為服務性產品,以訂閱經濟的模式,提供給尚無經驗或資源不足無力打造的中小企業,拓展出不一樣的商業模式。

葉怡君提醒,智慧製造是一場持久戰,得依照自身轉型目標高度客製化制定改革流程,業者應該視企業狀況彈性調整,而不是遵守 SOP 式的照做。

例如第一步的設備數據收集與數位化,就可先從關鍵機台著手,先讓數據出現後,接著進行之後的步驟,讓產線的效益先一步浮現,企業才會有持續導入的動力。不論是鞋業、工具機產業或電子業,都要依照需求與現況彈性調整並且隨時檢核效益。

「智慧製造是一場持久戰,得依照自身轉型目標高度客製化制定改革流程」

轉型三大要素:人、流程與技術 

面對智慧製造的多變挑戰,葉怡君強調企業必須釐清系統的建置目標,才能在導入過程中有明確的依循方向,而下列三大要素缺一不可:人、流程與技術(People、Process、Technology),其中人是最優先的考量。

「在系統設計前,企業就必須先想好,誰來使用系統?誰來看報表?」設定完使用者之後,接著思考流程的改變。「如果導入後工廠仍然維持原有流程,這跟沒有導入是一樣意思。」當人與流程都定義清楚後,最後就是技術的選擇,透過與系統廠商的合作,找到適當的技術,打造出適合企業所需的系統。

重新塑造組織的關鍵管理思維

定義好目標後,再來的挑戰則是組織再造。葉怡君指出:「管理者的角色是塑造組織內的共同認知」。在決定導入智慧製造升級流程時,必須先有心理準備,了解這項任務是全面性的資金、人員、時間等資源投入。

他建議企業最好能成立跨部門的專責單位,同時管理者必須要成為最大贊助支援者的角色,「此處的贊助支援不僅光指資源,還包括親力親為的投入。

葉怡君舉例,公司一但成立此組織,企業主就必須完全參與,除了掌握轉型進度外,也須仲裁調解轉型過程中不同部門的利益衝突與產線人力調配問題。

葉怡君最後指出,在智慧製造趨勢中,領導者除了觀察外部市場的變化,對於內部組織變革也必須有策略性思考,先問對問題、找出正確目標後,再制定對應策略,才能建構出貼合自身需求的系統,讓數位轉型順利到位。

⦿ 給老闆的建言 ⦿

智慧轉型需要管理者綜觀市場局面的能力。升級智慧製造前,管理者一定要先設定戰略目標,找到適合自己的轉型流程,並且在過程中懂得善用資源,才不用單打獨鬥。

收聽「Cathy 陪你打造智慧工廠」完整 Podcast 專題

EP. 1   戰略篇:想談智慧製造,你真的有善用數據嗎?
EP. 3  戰術篇:智慧工廠的資安治理怎麼做?
EP. 4  戰術篇:解密新南向市場智慧製造 4 大發展關鍵
EP. 5  戰技篇:緯創「全員轉型」兩大成功策略剖析
EP. 6 戰技篇:IT、OT 高效整合核心 2 招

(本文提供合作夥伴轉載。)

延伸閱讀

智慧製造轉型前哨戰:導入 AI、物聯網之前,你有想過導入 RPA 嗎?
智慧製造新物種:台灣製造業轉型,需要哪種斜槓人才?
台灣傳產人才斷層靠智慧製造解決!提升資源調度彈性,減少依賴老師傅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