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hy 陪你打造智慧工廠】戰略篇:你真的有善用數據嗎?

《點擊右下角播放鍵,馬上收聽對談精彩內容》

您也可在以下平台收聽:SoundOnApple Podcasts

本集精華重點
♦ 1:17 導入 AI =智慧工廠?
♦ 5:18 「數據思維」四心法
♦ 11:57 人性造成工廠產能低估
♦ 18:13 應對「彈性生產」挑戰
♦ 27:27 既有 IT 系統升級法
♦ 28:48  3 大管理觀念建議

科技報橘總主筆張育寧(左)、微軟亞太物聯網創新中心總經理葉怡君(右)針對「善用數據」討論製造業的數位轉型必要步驟。(Credit: TechOrange 科技報橘,攝影師:邱如仁)

全球掀起智慧製造浪潮,AI 人工智慧加上工業物聯網被視為智慧產線核心。其中數據的運用與管理就是至關重要的第一步。微軟亞太物聯網創新中心總經理葉怡君與科技報橘總主筆張育寧以此為題做深度探討,葉怡君說:「多數製造業的問題不在 AI,先建立完整而精確的數據科技,就可以解開眼下絕大多數問題。 

「人性問題」使工廠產能被低估,影響企業營業

台灣製造業過去缺乏數據作為量化指標設定的依據,企業運作都是靠之前的經驗法則預估,「因為不是精準真實數據,導致業界習慣低估產線產能,以避免接單過多無法如期交貨。」葉怡君表示。

這種「藏產能」的狀況不只發生在產線,為了讓自己的工作有更多緩衝,每個部門多少都會降低報產能,對工作人員來說,這是人性的「人之常情」,不過葉怡君認為當每個部門的數據都不精準,企業的資源與效益就會不斷內耗,最後企業機會成本大增,尤其是當市場需求暢旺時。

低估產能對企業的傷害不會只有訂單損失,還可能因客戶轉單,讓競爭者找到機會進入市場,對企業營運產生威脅」葉怡君說。

國際製造鏈開始建立數據一致性,台灣業者該跟上 

葉怡君表示:「這幾年全球消費市場的需求逐漸走向少樣多量,過去單一產品大規模製造的方式也已經轉變,逐步以彈性生產、快速換線模式滿足市場需求。

產線要能快速換線、彈性生產,工廠是否擁有數據、數據精準與否,就成為產線效能的關鍵因素,有數據做為產線運作的基礎訂單才能如期如質完成,讓設備的稼動率最佳化。 

此外,當全球製造業逐漸走向工業 4.0,整個產業價值鏈的數據化也無法避免。歐美大廠不但在內部建立數據系統,也會要求合作廠商配合,讓雙方數據可以精準相符。

作為業務接單的參考,以外銷為主的台灣製造業,若無法建立同等規格的數據制度,將難與國外客戶對接,而被全球市場邊緣化。

多數製造業的問題不在 AI,先建立完整而精確的數據觀念,就可以解開眼下絕大多數問題。

建立數據思維 4 階段心法

要建立數據觀念才能紮實地幫工廠營運優化之路打地基。葉怡君認為,要建立數據觀念,可從四個階段依序著手。

 ? 第一階段:看懂數據

工廠數據繁多,而現在智慧製造講究可視化,讓過去隱藏在設備、產線中的數據以儀表板或戰情室等方式有系統的呈現。不過葉怡君指出,管理者如果不懂數據背後的意義,系統可視化的價值將無法發揮

例如製造業最常用 OEE(Overall Equipment Effectiveness;總體設備效率)作為衡量設備生產力的重要指標,此指標是由稼動率、生產效率和良率等三大項目組成,其中稼動率是生產設備可運作與實際運作時間的比例,生產效率是設備預設與實際運作的生產速度比例,這兩個比例加上良率,就構成 OEE。

管理者必須了解這些指標背後的意義,才能了解製造現場的狀況,並且開始進入到下一步:問問題。

葉怡君認為「培養問問題」的能力,對於工廠的智慧升級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力。(Credit: TechOrange 科技報橘,攝影師:邱如仁)

? 第二階段:學會問問題

當數據被誠實呈現出來,管理者更進一步要培養洞察力去解讀數據。此時這需要的就是問問題的能力。提問對象不僅是他人,更多時候會是自問自答,透過不斷觀察、詢問與解答,理解數據呈現的組織狀況。舉例來說,當這一季的業績成長 20%,就可以思考 20% 業績的成長來源與組成比例。

? 第三階段:預測未來

透過數據的走向,結合外部資訊,就可以判斷未來的營運趨勢,「不過可惜的是,大部分的業者容易略過前面兩個階段,想直接進入預測階段。」葉怡君強調,沒有前面兩個階段的聚焦很容易在目標不明確,囫圇吞棗蒐集了一堆資料,產生 garbage in、garbage out 狀況,反而造成企業更大損失。

 ? 第四階段:建立目標

管理者必須建立目標,透過精準的理解、提問以及分析建立的目標才會貼近現實,例如公司計畫將稼動率從 95% 提升到 97%,管理者可先從數據看出目前的設備運作與生產排程狀況,再調整生產策略,有效達標。

建立數據觀念後,老闆有 3 點管理觀念需調整

企業主的管理觀念對於團隊的氛圍至關重要。葉怡君指出有三大管理建言要提醒所有數位轉型過程中的企業主,一是鼓勵員工問問題。葉怡君表示:「不管是生產設備的運作或產線排程調整,員工都必須清楚製造現場所屬工作的狀況與意義,並且持續審視、思考改善之道,才能讓生產流程更順暢、更有效率。 」

二是需要盡力促成跨部門合作。在智慧製造體系中,不僅 OT IT 系統要整合,製造與業務兩端的資訊也必須攜手成立跨部門平台,透過資訊的交流,讓業務接單和製造生產可以最佳化。企業主需要作為居中協調者,來促成跨部合作的效率與解決問題。

三是打破傳統迷思。企業轉型需要投入一定成本,但對資源有限的中小企業而言,在未見成效的初期,會先要求現有員工「兼著做」,造成員工不僅要完成原有工作,還要負責新技術、新合作模式的發想。

數位轉型攸關企業未來發展,如果只由一兩位員工以兼職方式進行,不但成功率不高,而且還會讓時間不斷後延,錯失轉型先機。」葉怡君說 

企業數位化轉型、智慧化轉型,最大的難題都不是技術問題,而是人性問題。如何因勢利導,逐步帶著企業內的夥伴一起銜接,讓轉型對整個組織而言是加分的共識,而不是被取代的焦慮,才能短期內延續企業既有優勢、降低轉型衝擊,長期加速迎向未來。

⦿ 給老闆的建言 ⦿

數據是智慧製造的基礎,先有數據、善用數據,這是智慧工廠升級的戰術基礎。老闆如果沒有 guts 讓腦袋先轉型,要怎麼領導企業往前走?

收聽「Cathy 陪你打造智慧工廠」完整 Podcast 專題

EP. 2  戰略篇:導入智慧製造的 5 個關鍵大哉問(上)
EP. 2  戰略篇:導入智慧製造的 5 個關鍵大哉問(下)
EP. 3  戰術篇:智慧工廠的資安治理怎麼做?
EP. 4  戰術篇:解密新南向市場智慧製造 4 大發展關鍵
EP. 5  戰技篇:緯創「全員轉型」兩大成功策略剖析
EP. 6 戰技篇:IT、OT 高效整合核心 2 招

(本文提供合作夥伴轉載。)

延伸閱讀

【張育寧的主筆嗨賴】市場位移怎麼辦?AI+IoT,處處可設製造廠
2020 物聯網關鍵發展趨勢:如何務實思考物聯網導入技術,提升企業效率?
微軟把 AI 跟 IoT 中心設在台灣,還要攜手新創將「智慧城市」推向全球!
【張育寧的主筆嗨賴】微軟不只賣 Office!你不知道的製造智慧化 Microsoft insight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