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如何開發機器學習產品?定義目標函數和性能指標,保留空間給團隊探索方案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AI、機器學習進入產業界,企業導入機器學習,並開發相關產品的機會增加。不同於流程定義明確的軟體開發,機器需要時間學習,找出規則,有一定程度的實驗性質,產品經理該如何面對機器學習產品的不確定性?(責任編輯:郭家宏)

作者:Bastiane Huang(OSARO 產品經理)

在《給產品經理的 AI 開發指南》文章當中,我們討論了管理 AI 產品所需要的基礎認識和挑戰。 對產品經理(PM)來說,AI 或 ML(機器學習)產品管理比一般軟體更具挑戰性,因為它涉及更多的不確定性。不僅需要技術上的改變,還需要組織上的改變。

簡單舉例說明,如果你想教機器識別貓。透過軟體工程,你可能會列出像是「一隻貓有四條腿和兩個尖尖的耳朵」這樣的規則。規則越明確,越完整越好,因為機器必須依賴這些規則來做出判斷。

相反的,如果你使用深度學習,要做的就不是提供明確的規則。而是要為機器提供一堆照片(事先標記好哪些是貓?哪些不是?),然後建立 ML 模型或神經網絡,讓機器自行學習,摸索出規則。

來源:IBM Research Blog

你和你的團隊要做的是:定義問題,準備數據,建立機器學習模型,反覆測試和調整,直到你擁有可以提供所需結果的模型為止。

正因為開發 ML 產品需要更多的反覆試驗,作為一個 PM,你需要給工程師和資料科學家更多的空間和時間去探索。

但是你如何幫助你的團隊應對不確定性?如何在明確定義問題和衡量成功標準的同時,又給團隊足夠彈性進行實驗探索?以下這幾件事很重要:

規劃:從明確定義問題開始

ML 是一種工具,是達到目標的方法之一。如果你要解決的問題不需要 ML,就不應該使用 ML。我們要從確定問題開始:找到有市場需求,技術上可行的客戶痛點。先進行市場評估,找出客戶需求。

接下來:則是判斷 ML 是否可以幫助我們解決使用者的問題。機器學習有許多可能的應用,但原則上, 機器學習最適合用來進行決策或預測。 我們可以將 ML 應用分為幾種類型:

▌檢測/檢查(detection/inspection):幫助使用者識別缺陷或異常,例如銀行或保險的欺詐檢測,或生產線上的產品缺陷檢測。
▌模式識別(pattern recognition):幫助使用者篩選大量數據。包括推薦、排序、個人化、分類、預測維護,以及人機互動;例如針對 Alexa 或 Google Home 等智慧音箱進行自然語言處理(NLP)
▌高維認知(high dimension cognition): 幫助使用者篩選,處理大量高維感官數據。例如:人工智慧機器人、自動駕駛汽車。

在以下情況下,你應該避免在產品中使用機器學習:

▌可以用更簡單的規則解決問題。
▌正在構建的解決方案不需要因應新數據而改變。
▌無法取得訓練 ML 模型所需的數據。
▌產品要求高精度,不能容許任何一點出錯。
▌產品需要資訊完全透明。

找到正確的問題後,下一個重要任務就是明確定義需求。

開發 ML 產品是一個需要迅速迭代(iterative)的過程。常會聽到有人說「我們先建一個 ML 模型,再看看結果如何」,但如果跳過了「事前計劃」和「定義問題」的步驟,最後可能反而會浪費整個團隊大量的時間,而得不到具體結果。

定義「目標函數」和「指標」,保留更多空間和彈性

ML 產品不需要我們事先編寫規則,而是機器自動從大量的數據中分析規則。與一般的軟體工程相比,它更具實驗性及不確定性,所以很難預測哪些方法有效、哪些無效。 這就是為什麼在決定最終解決方案之前,必須給工程師和資料科學家更多的空間和時間去探索。

作為產品經理,你可以藉由以下方法,幫助團隊在廣泛的探索過程中保持專注:

1.  定義一個目標函數(objective function):你的 ML 模型試圖預測的期望結果是什麼?或者你還在嘗試辨識出資料中的固定模式?有什麼「已知事實」(ground truth)可以用來比較模型的結果、並判斷準確性?例如你設計了一個模型來預測天氣,就可以比較預測結果與實際天氣數據,來驗證模型的性能。

2.  定義性能指標(performance metrics):如何衡量產品的成敗?設置驗收標準並不總是那麼容易。你會如何比較「翻譯模型」和「人工翻譯」的準確度?有時需要先查看模型的初步結果,才能確定標準為何;但最重要的,是儘早開始思考測試標準、並且不斷測試模型,直到找出預測結果令人滿意的 ML 模型為止。

3.  儘早並頻繁地測試 ML 模型(end to end testing):你可以將 ML 模型看作一個黑盒子;定義模型的輸入和輸出,但不一定瞭解盒子裡的神經網路如何運作。這就是為什麼儘早、並且儘可能頻繁測試很重要;從簡單的原型(prototype)開始測試關鍵功能,然後進行修改。重點是,盡量避免在驗證好模型的關鍵功能前,就試圖建構太複雜的解決方案。

但需要注意的是,模型本身的準確性通常並不是最好的衡量標準。

我們必須同時考慮測量精確度 Precision(true positives/all positive predictions)和召回率 Recall(positive predictions/all true positives);精確度是「多少個選定項目的相關性」,而召回率則是「選定多少個相關項目的相關性」。

這沒有適用於所有情況的經驗法則,所以你需要根據使用者的案例來決定權衡。

從第一天就開始規劃你的數據策略

訓練 ML 模型需要大量高品質的數據。在使用大量數據進行訓練時,深度學習的性能會優於舊的演算法;因此,從第一天就開始計畫取得數據的策略和途徑就非常重要。

數據可以來自購買、與其他公司合作、從客戶那裡收集、在內部生成、或是僱用第三方來生成或標記數據。同時,你也需要考慮競爭對手在做什麼、客戶和監管機構在想什麼、以及每種策略的相應可行性和成本。

擬定數據策略的責任不在於資料科學家,而在於產品經理,而且公司高層也需要經過清楚定義的競爭策略。

如果你是一家新創公司, 更需要三思而後行:你想進入的市場,是否有產業巨頭掌握了大多數資料?你可能不想在電子商務上與 Amazon 競爭、或是在位置資料方面與 Google 地圖較勁。

所以,你必須找到目前還沒有一家公司能主導客戶資料的藍海市場。

你是否能夠建立可防禦且可持續的數據管道(data pipeline)?如何遵守使用者的隱私政策?如果你的公司在歐盟和其他數據保護法規範圍內營運,則必須熟悉 GDPR(通用資料保護法規)的規定。

例如, 根據 GDPR,公司需要確保個人資料不僅是合法收集的,而且要防止他人濫用。 因此,作為 PM,你需要從產品開發的早期階段就考慮資料保護措施。

PM 必須與 ML 團隊討論,以確定未來需要什麼數據、需要多少數據;同時,也必須讓法務和營運部門等其他相關單位參與。

為機器人和自動駕駛汽車等現實世界應用開發 ML 產品,帶來了更大的挑戰;所以必須充分利用模擬(simulation)方法、並且注意相關研究領域,包括轉移學習(Transfer Learning)和元學習(Meta Learning),以降低對大量數據的需求、並加快模型訓練過程。

不能只考慮 ML,使用者體驗也很重要

建構 ML 產品的過程,其實是跨領域的;而且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開發的並不只是 ML 模型而已。為了做出完整、可立即投入生產的產品,我們還需要使用者介面(UI)、執行模型預測的軟體、以及硬體的搭配組合。

如果過度專注於 ML 模型上,而忽略了使用者體驗(UX),產品就不會成功。你需要一個不僅包括 ML 工程師和資料科學家,還包括數據工程師、軟體工程師、UI/UX 設計師和硬體工程師的跨領域的團隊;此外,還需要與後端工程師合作,以打造出支持 ML 產品的基礎結構。

作為 PM,必須盡量減少不同職能或團隊之間的相互依賴和衝突。如前所述,ML 的性質與一般軟體開發完全不同,因此在組織上也應該有所改變。

例如,雖然每日的站立會議(stand-up meetings)可能有助於保持軟體工程團隊的生產力,但對於 ML 團隊而言,這可能不是最好的時間利用方式。所以,ML 開發不僅僅是技術上的改變,還牽涉到組織變革。

作為產品經理,你可以幫助其他團隊瞭解 ML 產品在本質上的不同、並協助解決潛在的衝突。

PM 與內部團隊和客戶的溝通也很重要。ML 產品的性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提高;但這也代表著,客戶可能無法在一開始就獲得最好的結果。使用者可以接受這一點嗎?

如何減輕使用者的風險、並保證可接受的最低性能?如何設計產品,以降低不確定性、並獲得最好的使用體驗?

投資 ML 產品的 3 個理由

▌改善使用者體驗或產品功能:ML 可以用來讓產品更個人化、或是客製化;例如讓使用者更容易找到最相關的結果,或是應用 ML 來提高預測的準確性。這些都是對公司內部或外部使用者(客戶)潛在需求應用的考量。

▌將流程或重複性任務自動化:公司同仁或客戶是否需要重複執行一些可以自動化的流程?透過自動執行重複性工作,可以節省時間、成本、資源,甚至創造更好的使用體驗。如果流程太複雜,是否可以將部分流程自動化、或幫助使用者更有效率地完成工作?Gmail 的「Smart Compose」(字句建議)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現在,Gmail 可以自動幫使用者完成句子,不需要每次都手動輸入「你好」這類重複的單詞或句子。

▌開創新的商機: 是否有新的商機或使用者問題,是以往無法解決、但現在可以用 ML 完成的?例如在倉庫中,貨物分揀通常需要人工完成,因為很難幫機器手臂編寫程式,讓它們識別和處理數百萬種產品;但是有了 ML,機器人可以在最少的人工幫助下,自行學會識別各種物體。ML 與人工智慧的這種能力,為倉庫機器人打開了龐大的商機。

有些好的 PM 直覺,反而不適用於 ML 產品

有時管理軟體產品的方法不一定適用於 ML 產品。我常會提醒自己以下幾點:

▌必須清楚認知開發 ML 和軟體產品之間的區別。要讓單一組織流程適用於所有產品,是不太可能的;必要的時候,你必須調整產品計畫流程(sprint planning)、產品藍圖、甚至整個組織。
▌不需要太詳細列出產品需求書(Product Requirement Document)上的所有需求,而要著重於定義目標功能和衡量標準,讓 ML 團隊有更多探索和試驗的空間。
▌與其在開發過程開始時向 ML 團隊詢問可能結果,不如與團隊密切合作,儘早開發和測試產品原型。
▌ML 只是方法之一,並不一定非用不可。

總結:管理 AI 產品最重要的 5 件事

關於管理AI產品,我認為最重要的幾件事包括:

▌ML 產品管理比一般軟體更具挑戰性,因為它涉及更多的不確定;不僅需要技術上的改變,還需要組織上的改變。
▌ML 最適合用於協助決策或預測。
▌ML 產品經理最重要的工作:明確定義問題,確定需求,設定衡量成功的標準,並為 ML 工程師提供足夠的空間和時間探索解決方案。
▌從第一天就開始計畫數據策略。
▌建構 ML 產品是跨領域的,牽涉到的職能並不只是機器學習而已。

作者:
Bastiane Huang 目前在舊金山擔任 AI/Robotics 新創公司 OSARO 的產品經理,專注於開發機器學習軟體,用於機器人視覺和控制,擁有近 10 年產品及市場開發管理經驗,並在美國《機器人商業評論》及《哈佛商業評論》發表文章及個案研究。如果你也對 Robotics 2.0(AI-Enabled Robotics)、產品管理、Future of Work 有興趣,   請點這裡追蹤她   。

(本文經投稿作者 Bastiane Huang 授權刊登,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如何設計和管理 AI 產品?〉。意投稿者可寄至:[email protected],經編輯檯審核並評估合宜性後再行刊登。首圖來源:Pxhere CC Licensed

更多 AI、機器學習的相關知識

【投稿】符合容錯、目標容易定義等 5 大條件,「倉儲」成為 AI 機器人的孵化器!
【投稿】一文解析機器人發展趨勢:從自動化演進到自主化,走出工廠滲透農業、物流產業
【投稿】給產品經理的 AI 開發指南:「實驗」是關鍵,別用開發軟體的方式開發 AI 產品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