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現在問你:「你是誰?」你會怎麼回答?
工程師、分析師、專案經理、行銷企劃專員 ······?但是如果我再問你:「除去你的工作身分,你還是誰呢?」
我們來到世界上,是為了「工作」嗎?
在我們的人生中,工作幾乎佔了三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二)的時間,除此之外,我們還花了很多時間在做職涯規劃,但是人生的目的和意義,真的只是為了來到這個世界上「工作」嗎?
其實從人類演化的 30 萬年歷史來看,工作的重點其實很簡單,那就是:吃飽,以及避免被吃掉。所以從歷史上說來,工作其實很少被視為「意義」( Meaning)和「目的」(Purpose)的來源,因為意義和目的是源自於其他地方,例如:科學、靈修、藝術或宗教。
但是,為什麼現代思想總是鼓勵大家「在工作中找到人生的意義和方向」,甚至推崇「工作至上」鼓勵人們用全人全心來工作呢?這主要都是從「員工敬業度」(Employee Engagement)的概念被提出以後所產生的現象。
「員工敬業度」概念的誕生,使人們產生罪疚感
30 年前有一位名叫 William Kahn 的人提倡了「員工敬業度」的概念,他認為每個員工對自己工作角色的認同程度都不同,有些人認為工作角色不是他們身份的核心,因為他們會把自我認同建立在其他社會定位之上,例如:一位丈夫、母親、宗教信徒、球隊隊員等。
但是這種類型的人並非大多數公司喜愛的類型,因為聘僱方比較喜歡找將自我認同建立在工作身分上的人,這種人不僅只是來上班而已,他們會完全沉迷於自己的職業,將自己的精神層面都寄託於工作之上,而這種人也就是所謂「員工敬業度超高的工作狂」。
由於這種「在工作中找到自我」的思維在現代受到推崇,導致許多無法將自我認同建立在工作角色上的人產生罪疚感,因而常常為了工作感到不愉快。
工作沒有「全力以赴」,就應該要感到內疚?
可是,難道將工作單純視為一份工作錯了嗎?如果你的自我認同無法建立在工作角色上,你難道有錯了嗎?誰說你有義務把自己的全人全心投注在工作上呢?從什麼時候開始,在工作以外沒有生活是正常的了?如果我們在工作上沒有「全力以赴」,沒有跟老闆、主管分享自己的人生目標,我們就應該要感到內疚嗎?
不是吧!
如果你把自己的身分認同完全建立在工作之上,那就像是把所有雞蛋都放在同一個籃子裡的道理一樣,因為實際上,不把所有的自我認同都建立在工作上是有好處的!例如,當你在工作上遇到挫折,你才能快速地跳脫負面情緒,有智慧地在雜亂中整理好自己的心情。
你是加入公司團體,還是一個「邪教組織」?
不過有些人會擔心,如果不將全人全心都投入工作,晉升機會可能會被其他人搶走,甚至得不到優渥的獎金,還有主管的誇讚與認同。但與其如此擔心,不如反過來想想:如果我的生活比工作更有意義、更加精彩,何必糾結於那一點點機會、獎金和讚美呢?
其實,在這個時代的工作場域裡,不管人們如何投入工作扮演自己的角色,我們都需要創造一種使人們感到自己被接受和尊重的文化,因為實際上,如果公司期望每個人都在工作中找到目標或更高的工作熱情,那麼員工們請小心了,因為你可能加入了一個「邪教組織」,而非有健康文化的公司團體。
參考資料
《Fast Company》:〈Bringing your whole self to work is a bad idea〉
(本文提供合作夥伴轉載。首圖來源:Unsplash, CC Licensed。)
延伸閱讀
▌21 世紀最重要的工作技能是?史丹佛心理學家:是你最容易忽略的東西
▌10 大「工作狂」跡象!整天抱怨自己沒空,但你其實很享受吧?
▌讓你準時完成專案的 4 個技巧:用一天中「工作效率最差」的時段作時間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