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多數人對於公開演講感到焦慮,但它是我們在職場中無可避免的一環,該如何克服?
根據研究,焦慮跟興奮的生理反應很像,因此克服焦慮的一個方法是「騙自己很興奮」;此外,上台前罵髒話、打電玩也是有效的秘招。下次上台前,可試試罵個 X 紓壓。(責任編輯:郭家宏)
本文經 創新拿鐵 授權轉載
作者:Hayden
什麼事比死亡更可怕?專家調查結果是:「上台演講」!「上台演講」讓人肌肉緊繃,手心冒汗、心跳加速、血壓上升、呼吸困難。但話說回來,如果你是中了樂透頭彩,其實也是同樣反應。事實上,透過某些技巧,可以將公開發言的焦慮,轉為中頭彩的興奮。這些技巧還能應用在生活其他方面,讓我們在人生舞台上綻放光芒。
創新點:透過以下的肢體、心理練習,可以把焦慮轉換成興奮,說出自信與魅力。
本文 5 大重點:
1. 發言帶來的焦慮比面對死亡還高。
2. 透過轉移焦慮,把說話的緊張變成興奮。
3. 「駡髒話」可以建立自信,「打電玩」可以專注當下。
4. 「裝腔作勢」讓身體釋出睪固酮,感覺更有力量。
5. 要有創意,必須相信自己是另一個人。
發言帶來的焦慮程度比面對死亡還高
你的人生經歷中,是否曾想在公眾場合發言,比如說對班上同學或老師說些畢業感言,或對離職或退休同事講幾句祝福語,但最後卻因害怕而作罷?
有時不得不公開發言,如自我介紹、面試時向一群人回答問題、開會時做簡報發言,講完後卻覺得應該可以講得更好,懊惱不已?
如果你曾有這些經驗,不必難過,因為大多數人都跟你一樣。根據美國加州「查普曼大學(Chapman University)」對美國人恐懼事物的調查顯示,「公開演說」位列前五大最恐懼的事物之一。它所帶來的焦慮程度,比死亡、飛行、蜘蛛、失火還要高出 10 – 20%。難怪每年尾牙要找人表演,總會有人說:「打死我也休想叫我上台。」
公開發言雖然令人覺得恐懼,卻有克服恐懼的方法。而這是美國史丹佛大學商學院老師「麥特·亞伯拉罕(Matt Abrahams)」的專長。
麥特被 MBA 學生選為最佳老師,因為他開的溝通及演說課程主題實用、教學活潑。無法上他課的我們,可參考他最近出版的《說出自信與魅力:溝通和克服演說恐懼的 50 個技巧》。不必出國,也學到大師演說技巧。
這本書包含 50 種克服演說恐懼的技巧。這些技巧經過科學的理論和實證,能幫助我們在簡報、會議,或電話會議中的發言,更加自信且具說服力。書中還提供具體的引導及範例練習,使我們能夠以吸引人的方式,在他人面前更自在講話。接下來,就介紹書中令人恍然大悟、拍案叫絕的三種方法。
透過轉移焦慮,把說話的緊張變成興奮
當我們面對發言而焦慮不安時,身體的反應是肌肉緊繃、開始冒汗、心跳加速、血壓上升、呼吸困難。但如果有人對你說:「恭喜你,你剛中了獎金一千萬元的彩券」,你也會出現同樣的生理反應。
也就是說,我們「焦慮」與「興奮」時的生理反應是一樣的,當中的分別只在於:你發現自己中了一千萬元時會大叫:「耶!」,而當你被要求上台演講時則會大歎:「不會吧!」。
即然焦慮與興奮的生理表現一樣,那麼何不把焦慮引發的反應視為興奮,如此便可騙過自己,避免演說焦慮產生的負面影響。如果我們糾結於內心的焦慮感受,對演說狀況悲觀以待,反而會更強化緊張的情緒。若能用興奮的心態面對發言,便可把焦點轉移到其他層面,增強信心與表現。
(同場加映:「焦慮」有助於提高生產力!這 3 種負面情緒,是正能量的來源)
書中還提供三種「轉換焦慮為興奮」的小技巧:
一,大聲說出「我很高興能夠有機會發表這場演講 。」
二、列出演講可望帶來的正面又值得振奮的成果,例如可資助一項你支持的計劃,或得到升遷機會等。
三、演說一兩天前,開始想像自己對於能發表演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