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商再起故事特輯】數位轉型資優生!千盛如何在 8 個月讓魔法發生?

製造業服務化的趨勢成為傳統產業數位轉型的動力,千盛實業生產成衣工廠裁剪房設備,行銷全球 50 多國,面臨同業競爭和客戶要求的雙重挑戰,以短短 8 個月的時間,迅速完成機械設備聯網化及雲端化的基礎建置,不僅帶動舊機換新機的需求,更要拓展全新的服務商機。

僅花 8 個月時間躋身數位化前段班,關鍵在資策會、翔威國際和台灣微軟三方聯手,一次到位協助千盛實業打造物聯網解決方案:地端採用資策會的變色龍機台聯網閘道器軟體;雲端由翔威國際開發的解決方案;運行服務方案的公有雲平台及雲端服務元件則來自微軟的 Azure。

千盛實業董事長高慶堂表示:「機械業就是服務業,我們的目標就是提供服務,因為我們生產的機器設備的使用壽命都很長,除了把機器做好,同時也要提供更好的服務來開拓市場機會,讓機器更廣泛地被使用。」

不夠快就會被對手趕上!找對合作夥伴,8 個月就躋身數位化前段班

於 9 月底落幕的中國國際縫製設備展(CISMA)是全球規模最大的縫製機械展,從現場展出設備來看,聯網化已是普遍可見的必備功能,但雲端化則寥寥可數,這也彰顯了千盛的領先腳步。

千盛的主力產品包括拉布機、裁布機與貼標機,主要用於處理縫前作業,包括裁片、馬克。機台資訊原先都存放在各自設備裡,無法互相串連,聯網化、雲端化、甚至是人工智慧的導入,不僅改寫壁壘分明的現況,更能拓展無限的應用潛能。

高慶堂坦言:「我們正在做的創新,有聽聞競爭對手也已經開始在發展,我們必須加快腳步,如果不夠快就會被別人追趕過去。」

早從 5 年前開始,國際大廠就紛紛投入數位化的行列,千盛也被買了上百部拉布機的客戶追著跑,要求所有機器都要數位化,同時也有其他客戶拿著歐洲廠商的數位化機器資訊來要求千盛提供相同功能的產品。

但無論是發展智慧機械或製造業服務化,都無法單打獨鬥,透過結盟才能克服技術整合的門檻及業務模式的分工,資策會和翔威早在 2018 年年初就開始攜手,千盛則是雙方到目前為止合作三個專案的其中之一。

千盛曾經評估自行開發系統至少需要投入 4 名人力花費 4 年時間才能完成,但資策會僅以 1 個月就完成拉布機聯網,並在 8 個月內完成地端和雲端第一階段的基礎建置,這也讓千盛迅速躋身數位化的前段班。

設備雲端化,技師在地球另一端就能解決機械大小事

歐美日廠商是千盛主要的競爭對手,他們通常以年度維護合約的方式來提供維修支援,費用較為昂貴。千盛則是根據維修個案收費,並以零件、差旅距離及機器採購時間來計算費用,相較於合約形式,至少可以為客戶節省一半費用。

高慶堂指出,亞洲廠商的思維都是以銷售機器為主,著眼在客戶的口碑推薦及續購,長久以來都忽略了服務商機,但市場態勢正在改變,愈來愈多客戶要求提供更好、更快速的服務。

千盛距離最遠的客戶位於巴西,為了避免到場維修曠日費時,影響機器運作,客戶端也已預先備料零件,但仍有部分狀況必須有技師親自到場,才能瞭解問題所在。

據估計,國外維修的差旅行程至少需要 3 天,國內也要 1 至 2 天,更遑論高昂的差旅費用。

在聯網化及雲端化後,千盛的技師在遠端就能直接取得機器運轉資訊,判斷及解決絶大部分的問題,不僅大幅節省維修成本及時間,提升客戶服務的效率及品質,這個作法也有助於縮短工程師和技師的養成過程。

尤其對千盛的規模而言,僅有 60 名員工的中小企業,經常都有 10 名人員處於出國或出差的狀態,人力調度極為吃緊,提升服務便利性,不僅讓客戶獲益,千盛也能同蒙其利。

高慶堂說:「我們有業務戰情室收集及回報各國客戶的需求,未來也能仿效設立服務戰情室,如同親臨現場一般集中處理客戶的報修需求,這將為千盛及客戶帶來極高的效益。我們的機器就是客戶的生財工具,只要一出狀況,後續的縫製作業就會跟著停擺,所以必須儘速解決客戶的問題,回復正常運作。」

因應缺工問題 – 智慧機械第一哩路「機械聯網」,便能帶來顯著效益

 千盛客戶對數位化的殷切需求,緣於成衣業是勞力密集產業,必須不斷移動到人力成本更低的國家生產,如亞洲的緬甸、柬埔寨,非洲國家也逐漸成為新寵;另一個原因,則是為國際知名品牌代工,會被要求追蹤生產及交貨狀況,隨時提供產能數據,唯有數位化才能跟上客戶的要求。

以千盛專長的縫前作業來看,從拉布機到裁布機及貼標機,每個製程的銜接點都必須仰賴人力輔助,要做到無人化,不僅需要機械化的調整、作業階段的統合,還要有軟硬體的整合。

但即使只做到第一階段的聯網,也能帶來顯著效益,透過聯網收集的資訊可以滿足管理者掌握生產效益的需求,同時也能協助設備商掌握機器使用狀況及更新需求,進而延長機器使用壽命,降低平均使用成本。

在資策會、翔威和微軟的合力協助之下,千盛在第一階段以 8 個月時間完成機器聯網的地端與雲端支援,明年展開的第二階段將朝服務的擴增及開發著手。

高慶堂預期,聯網化、雲端化等新服務將帶動客戶的換機潮,對於營收的挹注可能增加 3 成至 5 成,但更重要的是,服務效益的提升將是以倍數計算。即使客戶不需要新機器,也會需要遠端維修、快速回復的即時服務。

資策會數位轉型研究所組長李秉恆說明,千盛導入資策會「變色龍」工業物聯網系統,解決生產設備由客戶本地至 Azure 雲端連接問題。變色龍採用軟硬一體機架構,將核心軟體標準化元件化,並用即時訊息通道串接成系統,透過本次 IT 與 OT 異業結合大幅縮短商品化時程。

此外,系統本身依循容器微服務化、敏捷化、可維護化的國際軟體趨勢,整合管理介面於拉布機、裁布機和貼標機。

千盛則專注於設備遙測資訊化,將系統分為涵蓋報工、生產、警示、維護等四大類資訊,再透過開源軟體整合,四大類資訊皆已轉換為儀表板介面,除了顯示異常資訊,也能進一步從歷史資訊裡查找問題源頭,甚至可以遠端引導客戶自行排除故障,大幅降低到場維修的比例。

提升智慧機械安全性與可靠度,關鍵在選對雲端平台

 以現階段的解決方案來看,千盛有 9 成資料仍保持在地端,只有稼動產能及運算過後的資料才會批次上雲端。在專案過程裡,翔威和資策會的銜接整合早已經過驗證,再加上翔威在類似專案的實務經驗,以實績贏得千盛的信任。

翔威國際總經理游俊樺表示:「智慧機械是攸關製造業未來存續的重大課題如果不朝這個方向發展,隨著少量多樣的訂單比例持續攀升,生產問題會更被突顯。」

但在跨業合作的過程裡,主要挑戰反而在於客戶溝通,包括學習 OT(Operation Technology)語言、建立信任關係,以及處理對成本費用的疑慮,包括千盛提供雲端服務的營運支出,以及千盛客戶選用雲端監控的額外付費。

也正因為如此,翔威對於公有雲平台的評選非常嚴謹,除了技術與價格,更重要的是營運模式、服務功能及跨平台,Azure 脫穎而出成為首選,翔威為千盛建置的 SaaS 解決方案則使用了 IoT Hub、Service Bus、Notification Hub 及 Web app 等 Azure 服務。

相較其他對手,Azure 在中國大陸也提供支援,可滿足兩岸三地的運作模式。以服務功能來看,Azure 的完整性也領先其他公有雲,而且技術進展快速,只需運用現成的 Azure 服務元件就能滿足許多開發需求。

而且,最棘手的機房和功能元件維運工作,全部交由微軟處理,所使用的服務微軟提供 99.9% 以上 SLA 的高可用性承諾。

李秉恆指出,信任感也是不可或缺的要件,比起將資料放在千盛或是翔威的機房,千盛的客戶會更信任把資料放在微軟,除了品牌公信力,Azure 也能提供最高等級的資安保證。

值得一提的是,無論翔威或資策會皆和微軟有長期合作關係,翔威尤其肯定微軟雲平台在台灣的技術投資遠遠超越其他競爭對手,而且願意協助夥伴在重要專案提供概念驗證等相關支援,設立於台灣的物聯網創新中心也是不可或缺的助力。

李秉恆表示:「愈來愈多設備商認同雲端化是提升企業技術能力的好機會,尤其製程時間長的產業,對監控的需求特別高,這也正是千盛客戶的特性。以往設備資訊難以取得,導致千盛無法掌握客戶的使用狀況,現在透過聯網進行遠端監控,就能取得機器的運轉資訊,不僅強化對客戶的服務,更為設備商帶來全新的發展契機。」

(本文提供合作夥伴轉載,首圖來源:Flickr, CC Licensed。)

延伸閱讀

電動自行車崛起!外貿協會:台灣單車製造鏈跳脫代工的好時機
零售業 2020 年數位轉型攻略,必須掌握這 4 大決勝點
台灣製造業弱點浮出水面!如何從日韓貿易戰看出台廠「一直擔心」的問題

AD